返回首页

模仿说指的是艺术的本质还是艺术的起源?

287 2024-09-10 19:21 admin   手机版

一、模仿说指的是艺术的本质还是艺术的起源?

小答一下此题。

首先,“模仿说”指的是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古老理论之一,是古希腊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

古希腊早期,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文艺模仿自然”,再后来,苏格拉底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生来就有模仿外物的本能,艺术的创作是模仿本能的发挥。之后,柏拉图提出“理式论模仿说”,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理式”是第一性,“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最早给予“模仿说”以系统化的理论完善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他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其次,艺术的起源学说还有: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多元决定论等

而艺术的本质论学说有:主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情感说、情感符号说、有意味的形式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二、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模仿?

艺术从来都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庸俗还是高雅,只要是别具一格,有自己的风格,就能够被认定为艺术。可是山东农村妇女王珍凤,因为对绘画艺术的喜爱,自己琢磨出了一条临摹的路。而且她临摹出来的画,竟然能够以假乱真,非常的像,还有人花200元买她临摹的作品。可是很多专家,对于王珍凤这样的行为,却非常的反感,甚至集体指责王珍凤这样的行为属于亵渎艺术。其实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决不能因为王珍凤是农村妇女,便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她。

王珍凤本是山东省的一名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只不是喜欢画画,竟能在网络上掀起这么大的波浪。其实她对于油画的喜欢,仅仅是源于一个偶然机会,否则,像王珍凤这样的农村妇女,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接触到这样高雅的艺术。可是当王珍凤在接触了油画之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它。于是,王珍凤便报了一个油画艺术班。即使王珍凤的家人非常的反对,她依然坚持在培训班学习。其实,她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在绘画上有什么很深的造诣,对于王珍凤而言,喜爱,是最重要的事情。

三、艺术起源中的模仿说指的是什么?艺术起源中的?

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学说

1、模仿说,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亚里士多德。不能成立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动机。

2、游戏说,代表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代表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巫术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5、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四、生活模仿艺术远甚艺术模仿生活如何理解?

“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Art for art's sake 可以解释这句话这句话的的意思是艺术是为了艺术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王尔德看来,生活对于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因为生活中,形式之贫乏是非常惊人的,全靠艺术为生活提供一些美的形式.艺术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旨趣,人们也时常按艺术提供的观念和模式生活.

五、柏拉图的模仿说?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起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艺术诗模仿的观点,但却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首先是模仿的原因,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人皆有的,不应该受到谴责,而且因其能给人知识,还应给其应有的地位;

其次,他还认为模仿尽管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却比现实更高,而并不是像柏拉图一样给以否定;

对于模仿的特点,他认为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普遍性的观点,涉及到了文艺创作中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模仿的方法,他提出了三种方法,即模仿“过去有的或现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和“应当有的事”;

最后,在模仿的文艺的社会作用上,他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六、是自然模仿艺术,还是艺术模仿自然?

这里涉及许多问题,简略说一下。首先是要对“自然”这个哲学范畴区分为两层:1.科学性的自然(可定量-测量)。2.超验性的自然(可定性-隐喻)。超验性,在神话视角可以称为神性,在非神话视角可以用诗意-人生意义感来理解。然而,在神话视角里,也可能通过一种将1-2两层的物都视为由神创造的受造物,由此将两层合并到一起,而这种合并就是西哲最初称的“3自然”了。在讨论艺术和自然的联系前,务必先确定我们要讨论的“自然”尽管可以是合并的3,但3的那种合并引起了一些讨论困难,由此其实更适合的方式其实是:先讨论2再讨论由2怎么连接到1。

在讨论2超越性的自然时,我们最好是先从非神话视角来说,毕竟非神话视角的诗意-人生意义感是可以还原到人的内部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如果简单地说是艺术在模仿自然,那等于承认了一种神话视角,也就是承认自然要先由神允诺-赋予了神性,然后艺术就是在模仿这种神性自然。这么理解之后,就没法继续讨论了:怎么窥视神的这种允诺-赋予呢?

由此,我们首先可以说,我们可以在诗意-人生意义感的非神话视角里,感受到艺术作品或自然的超验性。而根据现象学,这种对超验性的感受是激活情绪才能进行的。由此又可区分出两个研究思路:(1)按海德格尔来想象出一种弥漫在超验世界里的情绪的波-场秩序,研究情绪化的超验自然。(2)按梅洛·庞蒂-马里翁来想象出身体化隐喻的潜意识激活的情绪的波-场秩序,研究人怎么情绪化地感受超验自然。但不管是哪种研究,都是在将自然和人的情绪连接,通过情绪化的波-场秩序来感受。

这就是说,不管自然的超验性来源如何,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人的情绪化哲思系统提供的哲思的超验性,恰好能呼应自然的超验性。这就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箴言所说的。哲思,既是感受到自然的超验性的前提,也是创作艺术作品的前提。那么,这题所问的自然和艺术谁模仿谁,就其实是:若说自然模仿艺术,这就意味着要调用神话视角了,因为自然能模仿的艺术作品肯定是比自然更早的,那就只能是诸神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了。若说艺术模仿自然,那就可以搁置神话视角还是非神话视角,反正人总是要通过情绪化哲思系统提供的哲思才能感受到自然的超验性,才能创作艺术作品的。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我们的提问意味着什么。

那么,人是怎么通过哲思来创作艺术作品的?首先要将自然拟人化,用一种拟人化万物的视角来重新感受自然并至少按这三对范畴来感受:亲密性-敌对性(爱-恨动因还原),柔和性-狂暴性,奇异性-邪异性。这三对范畴各自对应着超验的真-善-美。通过看出这三对范畴而想象出拟人化之后万物在这三对范畴是怎么进行拟人化的主体间情绪互动的。其次,要激活身体来感受情绪,想象自己灵魂穿越到拟人化万物的身体内,怎么根据万物特殊的材质-性状提供的拟人化的身体来感受到特殊的情绪,用这种方式来和拟人化万物共情,而由此理解前述的那三对范畴提供的拟人化万物之间情绪互动。通过这两个步骤,就能进入到和日常不同的哲思状态来感受自然的超验性了:这里是通过拟人化万物的互动情绪来隐喻人世的人和人的互动情绪。诗歌-艺术作品里的景-物,就都活起来,是情绪化的,能哲思地感受到对人世情绪的隐喻寄寓。

也就是说,自然的超验性是须要用特别的方式才能感受到的:不管用不用神话视角,都是要由人来点开一种拟人化的视域来看出自然里万物之间的真善美-情绪互动,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超验哲思,之后才到创作艺术作品。只是,拟人化在神话视角里就成了一种“相信”而不只是“拟的想象”了。

那么,怎么继续根据哲思来创作艺术作品呢?根据海德格尔-马里翁,都认为诗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都须要一种“不可控”的被“存在”或被“不可见者”观入的原理:一旦作者试图控制作品,则作品就只能停滞在较浅的超验深度而变成庸俗作品。这里说的意思是:超验性是有由浅到深的超验深度的,作者除了感受到的自己可控的某个深度,还须要再从自己感受不到但预感-猜度到的更深的超验位置获得一种“被更深地击中”的情绪的深深被触动感。那么,这种更深的“被观入”,若按神话视角,就可以认为是“超验性的自然在启示作者来创作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作品在接受自然的启示。若不按神话视角,则是“一种预感在启示作者来创作艺术作品”,这种预感属于作者本身,是有了这种预感的启示之后,才让作者看出了自然更深的超验性并塑造出艺术作品里更深的超验性。至于这种预感是什么,就没法继续解释了。

也就是说,这里或许还须看清:提问里所问的“艺术”是什么意思。是先有一个理想化的终极“艺术观念体系”呢,还是认为艺术作品是人创作出来的呢?如果问的是艺术观念,那就很柏拉图了,就是一种神话视角。

这里还涉及到怎么由2超验性到1科学性的连接。这里又要区分为两个方面:(1)艺术作品的成型过程里,首先是要进行前述的哲思-被观入,然后再根据那种感受氛围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塑型,而塑形不仅仅涉及到轮廓,还涉及到具体材质上的物料上的成型(例如绘画的颜料-画布,雕塑的木石原料),这里就须要连接到1的那种科学性了。这种连接,既涉及对自然进行认识时的自然的科学性,也涉及到艺术作品具体外形的科学性。(2)艺术作品在超验哲思里也可能根据科学性的秩序来超验。这一个方面就有些费解了,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画里有许多看起来“很科学”的抽象几何图形,这里显然不是在展现科学性,而是基于“看起来很科学的图形来进行一种诗意-人生意义感的哲思”。这就涉及到了对前述的拟人化万物视角的修订:用机械论叠加拟人论,想象一种拟人化的机械化万物的情绪互动。这两种拟人论其实就代表着哲学里超验的宇宙论的研究思路。

由此,其实可以说的问题有很多,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但不管如何,我们大致能理解到:超验性是要哲思才能看到的,而哲思又涉及到拟人论的宇宙论或机械论-拟人论的宇宙论的一些特别哲思方法,还涉及到了预感-启示。

七、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

艺术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艺术在于人参与其中,通过观察、体验、概括、提炼,并运用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进而为人们呈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由此,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艺术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艺术及艺术家们赖以存在的这个世界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应该说,一切艺术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对话之中。

八、艺术表达方式有哪些?

艺术的表达方式有:

对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设置悬念、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层递、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动静结合(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和绘声绘色等。

九、如何理解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

生活是瓦解艺术的溶剂,艺术需要对生活原材料进行全新的翻改。王尔德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 所以说生活模仿艺术 生活是瓦解艺术的溶剂,艺术需要对生活原材料进行全新的翻改。

王尔德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其实在罗世华年轻时,总喜欢抄录一些脍炙人口的美学警句,诸如“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不是思想的孩子”、“艺术在自身中而不是在自身之外发现了她自己的完美”“每一颗心灵就像是一支武器,被弹药般的欲望一直填塞到枪口”。

恕本人孤陋寡闻,没有读《谎言的衰 落》之前,竟不知这些有灵性和思想深度的警句,原来是出自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笔下的美学观点。几年来,欲望之舵引领着灵魂漂泊不定,在处理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情中,这种以冷静、完美的态度沉思艺术与生活的文字,早已让都市的繁华湮没。现在重新读来,仿佛在黑夜的迷途中重新看见了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火焰。 19世纪的欧洲,庸俗的现实主义创作泛滥成灾,艺术家一味追逐所谓艺术的现代性。

王尔德反对那种文学及艺术形式和主题的现代性,认为形式的纯粹现代性难免趋于庸俗化。

在《谎言的衰落》中,他指出,艺术建构在纯属虚构的、令人欢愉的基础上,它和思想一样独立于任何谱系。

生活是瓦解艺术的溶剂,艺术需要对生活原材料进行全新的翻改。

王尔德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左拉等现实主义色彩很重的作家们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王尔德的这些观点并非耸人听闻,亦不是说艺术应该脱离生活,而是在艺术史上率先指出了创作技巧的重要性。

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章里,他又进一步提出,“所有的艺术都是不道德的,所有的思想都是危险的”。

社会道德需要的是能确保它的持续性和良性稳定的公民,它害怕怀疑主义与艺术家的自由选择活力。

社会一方面用生活的影子欺骗艺术家走向失败的艺术,另一方面,以低劣的环境养育公众要求艺术走向通俗,去迎合他们的口味。

然而“艺术的目的只是引发一种情绪”,它激起的情感虽然美好但无现实意义,激情的艺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带上感情色彩,社会惧怕这种艺术,而且磨灭它创造精神的实质部分。

王尔德用唯美主义话语道破了这种矛盾:“为情感而情感是艺术的目的,为行动而情感是生活的目的。” 一个人的先锋性和前卫性,往往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肯定。

在王尔德的一生中,与道学家们的论争消耗了他的大部分精力和创作才能。

在《笔杆子、画笔和毒药》一章里,王尔德摆出与道学家明显决裂的态度,他指出艺术与罪犯没有必然的联系,“罪犯和文明之间并无本质上的不协调之处”,在艺术的领地,没有道德上的好和坏之分,一个艺术家犯过罪的事实并不有碍其在艺术事业上的灿烂,甚至犯罪行为的罪恶感有可能为他的艺术风格带来强悍的个性。

十、“模仿”的英文怎么说?

imitate vt.模仿, 仿效, 仿制, 仿造v.模仿

impersonate vt.模仿, 扮演, 人格化, 拟人

mock v.嘲笑, 骗, 挫败, 嘲弄adj.假的n.嘲弄, 模仿, 仿制品

pattern n.模范, 式样, 模式, 样品, 格调, 图案vt.模仿, 仿造, 以图案装饰vi.形成图案

simulate vt.模拟, 模仿, 假装, 冒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