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郑人买履是形而上学吗?

285 2024-09-21 02:21 admin   手机版

一、郑人买履是形而上学吗?

不属于形而上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那位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从哲学上来看,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二、诡辩论是形而上学吗?

  1、诡辩论本子上是形而上学,只不过是披着辩证法的外衣的形而上学。

  2、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 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但其实真理与错误也不过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知罢了。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要仔细思考,举反例去认真辨别。他们只不过是 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 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 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然而,若是一个真理,能举用诡辩的反例去使人动摇,这真理的普遍性就有待考证了。有时候诡辩不失为一种全面,但过分地专注于诡辩的说辞,也可能使思维方式发生扭曲。

三、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形而上学也用来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四、通俗讲讲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与形而下相对,通俗的讲,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现象以外的东西,是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从形而上学研究的问题(上帝存在,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就可以看出。

形而上学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而我们理性架构的另一个永恒的,无限静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并且这样一个世界是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根基所在。

五、形而上学是唯物还是唯心?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加上科学哲学的大体完善,形而上学在19世纪的西方渐成衰落之势。

从认识论基础上来看,形而上学类似于基础数学,也是非经验性的,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在先验条件假设(类似于数学公理)下,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推演出答案,并且不能有矛盾。所以,基础数学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应用于数字存在情况下的特例。

六、削足适履为什么是形而上学?

削足适履是形而上学。 削足适履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只体现了不懂得变通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削足适履的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削足适履”这个成语寓言故事,给人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教条主义、亦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行为。这种思想行为,违背客观实际,滥用主观意识;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主观决定客观,主观意识支配客观行动。

七、形而上学是褒义还是贬义?

"形而上"是一个哲学名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因此,根据个人的意识形态来定义“形而上学”的褒贬。

八、什么是形而上学理论?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笛卡尔画像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第二种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先进化为现代形态者为先。而卵生比鸡的出现更早,也就是说鸡在还未成为鸡之前就在下蛋。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如果以鸡和蛋的原始状态作为依据,那么鸡和蛋是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按照时间轴一直追溯到原核细胞分裂的时段,甚至追溯到生物产生的阶段,再甚至追溯到物质能量的来源,此题依旧难以找到答案。但是利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阶段性的研究鸡和蛋在每一时刻的存在形式。而马哲只是在非此即彼的推理逻辑上来反对这种逻辑,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然而辩证法仍然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九、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形而上的学问。

而“形而上”,直接翻译的意思就是“超越表象之上。”

超越表象之上就是抽象的意思,形而上学强调从世界的表象中抽象出真理。最初的动机是很单纯的,比如我们可以说物理学公式就是“形而上”的。但是现在讲的形而上学发展成一种哲学观点,从“抽象出真理”的学问发展为只信奉公式定理之类的东西,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公式定理进行。它与辩证法的最大区别就在解释万物发展运动的问题上,辩证法认为万物发展运动的原因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而形而上学认为那是一种绝对规律的体现。

十、买椟还珠为什么是形而上学?

买株还珠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了华而不实的外表而没看到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宝物,形而上学”概念就是要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的事物表面,排除表面现象的困扰,要能研究这个超越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买株还珠是形而上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