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这个题目邀请我是想看我黑人么?可能会让你们失望呢...
先说下,题主你看的资料我知道,那份资料是粉丝所著,有许多是不属实的。比如资料抬头的那句“亚洲首位有系统性的建构辩论学理的第一人”就是个病句,黄执中本人也从未这么宣传过。如果他是首位,那要把他的教练也就是写了《认识辩论》的游梓翔老师置于何地?
最离谱的是资料最后那段:“曾有大陆知名辩手,因为挫败于黄执中,心知黄执中是参与国际大专辩论赛想要获奖的唯一高墙,索性就不参与国际辩论赛事,历经三年蛰伏,直到黄执中从辩坛退役之后,该名已毕业投入职场的知名辩手,才为此重新考回母校,代表母校参赛,随即取得国际最高赛事最佳辩手头衔”。这一段是纯粹的谣言,这个所谓的大陆辩手根本不存在。
黄执中的粉丝为了给偶像制造传奇色彩操碎了心,但过度宣传这个锅和黄执中本人无关。
回到正题,台湾的辩论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贴点资料:
欧美的辩论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许多大学的资料都显示,1830年左右就出现了辩论社团,而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欧洲和美国就出现了有规则的正统辩论赛事。
1972年,当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官兵在台北YWCA海德公园社(现在的“健言社”)举行了一场表演赛,从此,奥瑞冈式辩论由美国传入台湾。当时的台湾大学国际事务会将此辩论制度翻译成中文,继而东吴大学的正言社又研讨整里出一套五章五十六条的奥瑞冈式辩论规则。
1974年,再救国团主办的“北区大专院校辩论赛”中第一次采用奥瑞冈式辩论制度。在台湾辩论史上可以说是一次转折点,彻底推翻了传统的五人制辩论法。
1984年,总会奥瑞冈辩论推广委员会主委赵怀璧,在总会长刘湘安的指示下,延聘了专家学者,在全体奥瑞冈委员成员的努力下,共同编印了第一本“奥瑞冈式辩论规则”,共四章五十六条。
1988,游梓翔、温伟群推动“正统奥瑞冈式”改革,1992年,游梓翔确定“标准奥瑞刚式”。就像楼上熊猫说的,《批判.辩论.思考》和《认识辩论》都是更早的著作。
所以题主你知道“首位”这个说法有多么不靠谱了么?
当然,以上这些,都无法否认黄执中对于华语辩论发展的巨大推动贡献。
我在很多篇答案都写到过,在华语辩论历史上,以个人能力推动辩论发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林正疆,一个是黄执中。前者在1995年单人打破了“复旦模式”,把辩论中“辩”的因子拓展出来,并因此改变了马来西亚等地区的辩论生态(额...)。后者也就是黄执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价值辩论”的观念深入人心。
1998年,黄执中、汪和宁、贾培德、张宇韶一同创办了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协会。后来爆发了黄和张的“剑气之争”,2002年黄执中率众脱离协会,原协会停摆。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剑气之争十周年》或者
辩论中的理性与感性(张宇韶)_百度文库。
我引用一下题主你看的资料,对这段资料本身不评价:
剑气之争
“剑气之争”,在此指得是辩论学理上,口传派与资料派的冲突,后来此冲突越演越烈,晋升到技巧派与论点派之争、甚至是质化与量化的流派差异。
黄执中在高中毕业之后,与张宇韶(之后曾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扁政府时代行政院陆委会秘书)、汪和宁(之后曾任职于战国策政治公关公司企划师)、贾培德(之后曾为警广、中广、飞碟电台DJ、专业配音演员)等台湾辩论圈诸多前辈们,于1998年一同创办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
当时创办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表面上的宗旨,是以“培育思辩人才、激荡辩论学理”为目标。虽说其例行活动均以此目标为路进,但实际上此学会创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打击当时台湾辩论圈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当时台湾辩论圈的资源,均掌握在台大建言社、政大辩论社、北大滔滔社三所传统辩论名校之中;而当年的高中知名辩士多数在建中高中、北一高中、师大附中、成功高中等校,而建中、北一多数辩士均考入台大;师大附中多数辩士均考入政大;成功高中多数辩士则均考入北大。形成了台湾辩论圈内仅有这几所高中辩论社有庞大的师资与人力资源的不断循环,造成圈内中名校的阶级断层。
当时,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的组成成员,均是收罗此大学三校辩论社外的“五强校”(文化、铭传、淡江、东吴、辅大)中,零散的精英成员。并与另外三所传统辩论名校对抗之,并打出“攻下高中辩论圈”的口号。
其中,越演越烈的时期,便属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与政大辩论社“哲智思辩”网站,隔空于网站上笔战辩论学理的期间。笔战最烈的时期,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的网站,每日均有数千人以上的入站人次。
其后,随着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逐年之中的苦心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增,亦也开始产生内部矛盾。而“剑气之争”的学理冲突,除了在学会与哲智思辩之间发生外,亦也开始在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内部呈现。
由于,在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学会之中的“剑气之争”,已非传统口传与资料的简单分野,故被称为“新剑宗”与“新气宗”。 “新剑宗”以黄执中被称作掌门人,其下理念支持者有汪和宁、李欣晏、骆呈义、吴子申(其为国际大专辩论知名辩士)等人。而“新气宗”以张宇韶(之后曾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扁政府时代行政院陆委会秘书)被称做掌门人,其下理念支持者有许浒、贾培德、黄猷翔、水修诠、严永忠、罗诗城、许芳城、王彦渤(其为2005年两岸杯最佳辩手)、张维羽等人。
亦如小说中所述的一般,最后两派较劲越演越烈,不单单只是辩论风格及方法学上的差异,更成为了理念上以及协会经营的纷争。最后,在2002年暑期之时,历时四年的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协会,形成分家状态,以黄执中为首的多名辩士退出协会运作机制,从此以后中华辩论研究发展协会运作停摆。
此协会的运作,一直是台湾辩论圈许多辩士积极交换意见的平台、以及培育后起之秀的摇篮,协会停摆之后,许多辩论推广教育也随之暂缓,令许多人不胜嘘唏。往后的台湾辩论圈内,一直有对于协会不复见的缅怀。
OK,回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三点:
1、黄执中的辩论理论,是有欧美一百多年、台湾三十多年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的;
2、黄执中确实开创了辩论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前人的基础上,黄执中认为任何可辩论的辩题,均是以价值作为核心(事实不可辩论,唯价值可辩论);
3、以当前中国辩论的发展水平,离够得上“学术”还早得很,但确实可以探讨。
关于黄执中的打法和理念被大陆辩手接受,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引用下我自己的回答(原帖为你见过或者自己立过哪些在明显劣势立场下的神论?)
在2001年武大输给马来亚后,大陆辩论圈从评委到教练到辩手都集体反思,反思的结果是“辩论赛不应该是比谁语言更华丽,而应该是比哪一方的形式逻辑更优秀”。从当时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毕竟93复旦式的演讲型辩风已经不合时宜。但这种反思带来的副作用是,当年的大陆辩论圈一下子变得诡辩横行,各种蛮横霸道的定义都会被评委认可,并被默认为是“战术”。2001-2005年的大陆主流强队,并不重视事实和价值两个概念,“唯逻辑论”的观点占据主流,使得当时的辩论赛越来越脱离观众,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字游戏。
在那个时代,第一次给大陆辩论圈带来冲击的,是一个当时留着中分头的台湾辩手,他在海峡赛用一个又一个当时大陆辩手无法理解的立论和打法冲刷着大陆许多辩手的认知。在2003年国辩,这个台湾辩手获得了全程最佳辩手。他的名字也一下子闻名全国,他叫黄执中。
但可惜的是,由于他台湾人的身份,在当时的各大论坛,大陆辩手对他的打法并不认可,相反还冷嘲热讽。我早年在华语辩论网的数据库看过不少03年的老帖子(后来数据丢失,早年的帖子都没了),当年的大陆辩手普遍认为黄执中属于93复旦的翻版,是以情动人的演讲流。我知道你们现在看起来觉得这很扯淡,但当时连大陆辩坛的权威武大教练赵林都是这么觉得的。这种本能的排斥,让大陆辩手晚了好多年,才吸收到了黄执中的价值辩论真正的精髓。
但经过多届海峡赛(最早是闽台赛)的洗礼,当时的大陆名门之一的厦门大学,也发现了价值辩论的意义。经过他们自己的摸索研究,他们逐渐发现,逻辑只是辩论的基础,而价值才是辩论的终极分歧。这一理念在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十几年前,说出来会被当作笑话的。
2009年以后,已经毕业的黄执中开始积极在大陆进行辩论推广活动。那时候的他一方面接受各种邀请,进行各类辩论讲座(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boMyUXD);另一方面,在网易开设了
滿座衣冠似雪这个博客,积极回应网友的各类辩论问题。
由于2009年的华语辩论,尤其是大陆的华语辩论处于一副万马齐喑的悲怆局面,当时黄执中的辩论推广对于大陆辩手来说几乎是雪中送炭。不过由于黄执中的剑宗体系比较复杂,在当年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关于怎么学习具体可以参考我以前的答案:
新手学黄执中必死? - 夏惟桐的回答。
简单地说,善意理解这个题目的话,黄执中在“传统辩论”上的“学术水平”是非常高的。黄执中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流派,并且挖掘出了价值辩论的理论体系,他的辩论体系至今都是华语辩论圈最先进的体系之一。而由于黄执中本人的积极努力,客观上为华语辩论
2009-2013年之间的整体性爆发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甚至可以说黄执中在辩论推广上的贡献超过其他几位活跃国辩手的总和。我始终认为,黄执中不一定是华语辩论第一人(我心中自然是林正疆),但他是当之无愧是华语辩论推广先驱者;同样,黄执中绝对不是什么“亚洲首位系统性的建构辩论学理的人”,但他的贡献真的很大,尤其对大陆。
至今都很怀念,几年前那个每天在网易博客回答网友问题的大剑宗,但一切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