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么样才能写好分析报告?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3-18 16:20   点击:2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运营人员还是商业分析人员,都经常需要写运营分析报告,来让领导了解一段时期内业务运营的状态和原因,好对症下药或是发扬光大。但是,新手和高手写的运营分析报告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水平,即使他们用的是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模型。那么,高手们是如何写运营分析报告的呢?


1 运营结果如何?

所有的运营分析报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一上来都应该首先阐述运营分析结果是什么样的,是好结果、坏结果、还是一般的结果。

之所以说主动还是被动,是因为有时候运营结果是已知的,例如领导问你“为啥本次假期充电量增长了”,这就是被动的,因为已经有结果(最起码是已经有表面结果)了。但是这种情况下也要一上来就说结果,这里面隐含了三个问题:① 第一个问题就是领导说的对不对,因为他有可能只是看到局部,而全局可能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② 第二个问题就是即使他说的对,确实增长了,那么增长了多少,跟什么相比增长了,他没有说清楚,那你有必要说清楚;③ 第三个问题就是一个报告一上来就说结果,相当于一篇文章一开始就说命题,或者论点,让读者知道你的论述目的和范围是什么。

主动的就更不用说了。

运营结果可以如何,主要是看跟谁比,这里有个法则就是“比往比他比目标”,也就是和历史对比(包括同比、环比)、和竞争对比、以及和自己的目标对比。



2 从数据来看原因是什么

分析了结果之后,就要说原因是什么了,这也是整个报告的最核心内容。

原因分析其实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之所以说说起来简单,就是它的方法论基本就是——细分和溯源。通过对结果指标的组成部分进行细分,去看是哪个组成部分出现了下降(或增长),以及去看哪个指标的下降(或增长)引起这个指标的下降(或增长)(指标的先导指标),直到数据尽头。

当然,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入门介绍,主要是想讲一些偏实践的、高级的做法。举个例子,房价涨不涨,随便一个网红博主都告诉你去看货币发行量,但是实践中能只看货币发行量就去买卖房产吗,肯定不行,所以“货币发行量——房价”只是个极度简化的逻辑,它只适用于科普,不能拿来作为实践参考手册。

那么实际分析一般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个是要对基本的数据细分维度很熟悉。企业里面肯定有以前的分析报告或者大家熟知的细分维度,做运营分析,必须得对这些东西烂熟于心。所以数据拿到手之后,先从这些常用的细分维度拆开来看一下比较好,如果一个维度分开看没有啥效果,那就换另一个维度来看,直到看到明显的效果或者所有熟知的维度都已经试过一遍(所以说数据分析其实是个苦活累活)。



例如,充电桩充电量,首先可以从地域去划分,尤其是现在疫情乱窜,时不时有城市限制客流或者封城,地域维度的划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结果你可能会发现本次清明节期间东北、长三角的充电量掉的很厉害。其它常用的细分维度还有时间、场景、客群、高速路线、电流类型等。

第二个是要养成不断下钻的好习惯,直到你看到数据的尽头,做的时候不断地在自己的心中问为什么。这是新手和老手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千万不要写“本次假期充电量下降是因为北京地区的充电量下降了”这种结论,因为为什么北京地区的充电量会下降,是公交充电量下降了还是公共充电量下降了,北京所有地区下降了还是只是部分地区下降了,这些都是会被你的读者(受众)去质疑(或单纯是好奇)的点。一方面是随着不断下钻,你会越来越接近整个故事的全貌和细节;二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一旦被人问住,你答不上来,人家可就质疑你整个报告的水平和你个人的能力了。



第三个是“二八法则、结合来看”,就是有时候(而且是大多数时候)不管你怎么细分,各个细分角度都是有增有降,这个时候

要去看最明显的、最主要的几个,因为实践中,“多少算多”经常是个问题。

从增长率来看,基数小的肯定增长率高,但你不能说整体增加就是因为它们几个增长率高;从增长量来看,体量大的肯定增长量大,但你不能说增长率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增长了(例如美国经济每年才增长百分之二点几,你会投资这个国家吗)。所以,一定要综合去看,也可以去看每个项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这里面就没有固定法则了(这是几乎所有数据分析课都不会教你的)。

3 从业务来看原因是什么——跳出数据看数据

下钻到底了不是等于分析彻底了,下钻到底是你手里没有更多可利用的数据了,问题是还有你手里没有的数据,还有外部数据(例如天气),还有定性数据呢。所以数据的尽头不是结论。

这就需要跳出数据看数据,个人认为这部分是高手和普通人最本质的差别。充电量为什么下降,你单单一句“是因为上海的充电量下降了”是不足以引人信服的。那我问你,为什么上海的充电量下降了,为什么北京没有下降,你得把最本质的原因说清楚才行。例如,上海充电量下降了,是因为上海有疫情,政府不让出门,不出门就没人充电,这才是最本质的原因。

所以分析到什么时候才算“最本质的原因”呢,这个我也没有想明白,就跟什么算“底层逻辑”一样,是个比较难以解释的概念。大概地解释,就是你分析的原因是接近某个常识的,当然这个常识可能是普通人的常识也可能是某个专业领域内的常识,总之要是或者几乎是常识性的东西,别人看了之后几乎无法反驳的东西。

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非常非常难,因为从你看到的到“常识”,这一路要经过无数业务环节、部门、专业知识等,如果你不了解“无数业务环节、部门、专业知识”,你就无法到达“常识”层。例如,为什么某个站点会出现排队充电的现象,可能是因为这个站点故障了,那你就得懂故障的知识(例如故障有很多类型,什么样的故障能导致无法充电),为什么这个站点故障了没有人及时去运维,那你就得懂运维的知识(例如从充电桩报故障到运维人员去维修的流程是怎样的),故障了有没有派单,派单了有没有及时接单,从接单到现场运维需要多久(那你可能还需要一点点地理知识,因为有的城市大有的城市小),为什么没有运维好这个问题没人处理(那你就得懂运维管理的业务规则等)……


所以你看,你明明看到的是一个数字,可是从这一个数字到“常识”需要无比巨大的知识储备,因为如果你没有这种知识储备,但是你的管理层、你的受众他有,那你肯定要分分钟被diss了。

4 细节和可视化

这部分我其实不打算写,细节和可视化的东西有人喜欢,其实有人不喜欢。西方人写书动不动几百页A4纸,举了一个例子又一个例子,东方人写书基本上是删了又删,《孙子兵法》全文只有6111字,没图没表,但是句句都是精髓。外企写报告基本都是PPT,主要看图,重点还得用特殊颜色标出来;国企写报告基本都是word,基本没啥图,表还都是放在最后作为附件,全盘基本全是中性词,想抓重点你不仅得读本篇报告,还得去看他上一次的报告,还得对比用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两个词有啥区别没有。所以说细节和可视化这个东西,主要看受众,但是有例子,有图表,肯定会更生动一点。

5 结论怎么写

前面的分析都做了,其实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里再强调一点就是——结论一定要简单清晰。如果做到简单清晰,可以试着离开你的电脑和报告,然后用一分钟把自己的结论口述出来。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自传中说到,自己听汇报从来先不看PPT,先让汇报者自己不用任何东西口头讲出来,然后你就知道他的逻辑清不清晰,以及他对这个事情有没有热情。

当然,从内容来讲,结论一定是“常识性”的东西,管理层可不管你只是A部门或者B部门的,他要的是对这个事情的全局性的分析,所以报告到最后,最好去找找其它部门的同事把把关,去补全一下自己的“常识”,因为这个常识里面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业务常识”。


(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