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古代为什么称媒人为“冰人”、“伐柯人”?
这涉及到两个典故,古代的婚姻必须要有媒人在之间牵线搭桥才可以成婚,两人之间私自相恋属于无媒苟合,不仅有违风俗礼仪,在一些特殊朝代甚至违反法律。而且,在唐代有专门的《唐律·户婚》,婚姻正式成为有法律规定的社会行为。其中还包括了三书六礼,同宗不婚,良贱不婚,逃妇不婚,居丧不婚等若干细节,所以也需要掌握专门知识的媒人在其中居中调和,才能够避免触犯法律。
媒人之所以被称作“冰人”是出自《晋书·艺术传·索紞》,当中记载了一位孝廉叫做令狐策,梦到自己站立在冰面上和冰下面的人说话。索紞是当时有名的占卜师,极为善于解梦。令狐策向他请教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沟通阴阳。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做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自此之后,媒人也被称为“冰人”。
“伐柯人”的典故由来就更为久远了,出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当中的意思就是没有斧子就没有办法砍树,没有媒人就没有办法成婚。是将媒人说媒和斧子伐柯相类比,所以后世就把媒人称为伐柯人。
这是什么拜礼?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
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作揖 揖礼。 揖礼的优点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 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三是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手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