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倾听能力的小游戏有哪些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课中,我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学习倾听的方法。
1、“小小邮递员”游戏
分小组坐,教师对每组第一个学生说一句话。(如:打电话要有礼貌)然后他依次传给后面一个学生,最后一个学生将这句话说给教师听,如果没有错,可以获得奖励。
2、“警察抓小偷”游戏
让学生从教师所读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这些词语有表示人物名称的、时间的、事物的等等,此游戏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还能深化他们对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理解。因为有了游戏的名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来劲,听课很认真,效果也很好。
分析:这两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学生做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第一个游戏出错率较低,只有两个小组出现错误。第二个游戏难度加大,对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要求更高。经过几轮的训练,孩子们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了成功的喜悦,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锻炼了认真倾听的能力。
游戏还有好多,但是要正确培养孩子
如何学会倾听?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技能,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不会倾听,只顾着滔滔不绝的诉说,那就容易让对方感到不受尊重,会削弱对方与你继续沟通下去的热情,进而导致这次交流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学会倾听很有必要,至于要如何学会倾听,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说,分别是:用身体倾听、用大脑倾听、以及用心倾听。
一、用身体倾听。在与别人交流沟通时,你的任何细微动作都会被对方注意到,并对对方造成影响,可陆做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在面对面交流时,你不经意间拿起手机点了一下屏幕,仅仅是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让对方觉得你对他正在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同他所表达的观点,进而打击他继续说下去的欲望。因此,在交流时,要让身体也保持倾听的状态,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二、用大脑倾听。在交流时,如果对方表达的观点有些模棱两可,或者有些杂乱无章,那么,我仔带们就应该在倾听的同时,在自己的大脑里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对方说完后,条理清晰的将归纳好的内容念悉芦说给对方听,向对方核实他表达的是否是这些内容。
三、用心倾听。别人在述说的时候,除了用耳朵和大脑倾听外,还要用心去倾听,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所表达的内容。通过用心倾听,更容易与对方站在同一纬度思考问题,让双方的沟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善于倾听。因为,正如事实所证明,倾听确实不易。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技巧缺侍。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学会倾听可以增进关系》一书中所写的,诚挚的、关切的倾听“需要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当我们仔细倾听,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还“见证对方的经历”。Nichols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临床医学家,他说,我们由衷的对他们感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停下来不去想自己想要说的话。
“至少在短期内,倾听是单向的关系。”
《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有许多重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关于倾听的见解、真实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练习。这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出同理心、支持意愿,但是所做行为却并非如此。
以下是书中所写的三个小技巧。
别把同情和同理混为一谈
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太过夸大,比如“哦,真糟糕!!!”。我们以为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写道:“表现出不幸和倾听不是一回事。”过分夸张的回应会显得假惺惺、居高临下。
Nichols这样介绍同情和同理的区别:“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则不同,正如许多人所想的,同理是与之同忧、同赞、同乐,一起滔滔不绝,互相抚慰,或互相鼓励。同理意味着理解。”
适时宽慰
当爱人害怕、悲伤或低落,我们自然想要去宽慰他/她。没人喜欢眼睁睁源模看着朋友或家人处于痛苦中。但是对于能量外泄的人们,宽慰会让他们感到被人看轻。
Nichols写道:“很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
当你倾听人们的苦恼和痛苦,表达出你很重视他们即可。
当然,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宽慰。Nichols说,例如你对刚理的发型不满意,你的朋友说“没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此感到很沮丧,此时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儿,你会感觉好得多。
我们很难分辨出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宽慰。Nichols说:“自我怀疑、担忧、或纠结于某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此类的内容说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宽慰。倾诉中表达的感受越强烈,他需要被倾听雹扮缓、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你不确定呢?“如有疑虑,倾听即可。”
别急着假设
我们会假设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论断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我们会说“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讨厌这种事。”诸如此类。
我们这样做是处于好意,想表达善意,但是对方却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在听。
再说一遍,好的倾听,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两件事:首先需要敞开心扉,像“电影观众一样,将自己沉入电影中,和角色共进退。”――Nichols写道。第二点是“从感知转换到思考。他/她在说什么,什么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只是想当然以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况,也要去问。举个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侣却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侣也觉得很疲累,但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Mochols写道,同理的开放,“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次再倾听朋友或家人的时候,带着接受的态度,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试着去理解,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了。
(译者:何静雅)
很多父母对孩子是被动地反应和纠正,而不是倾听。
比如:“不要以那种方式跟我说话。”“为什么你不能更积极些(或感激,或尊重)?”“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觉。”“为什么你不能变一下呢――更像你的姐姐和哥哥?”
假装我们是孩子,体会一下,我们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和决定呢?我们会很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谈下去吗?
答案想必是否定的。
如何学会倾听,就是借由对方的耳朵去听,借由对方的眼睛去看,借由对方的心去感受。
昨天,伟博放学后大发了一次芹谈脾气,因为我们晚上要出门,有一个临时保姆要来。脊闭伟博不肯,以前我会说:“这是一直跟我们在一起的阿姨。她一定能好好照顾你的......我们晚上一定要出门,因为是一个重要的会议。”
我没有这样说,而是倾听孩子。和他拥抱,建立嫌野碰连接。然后对他说:“你真的很不愿意这位阿姨来。”
他说:“是啊。我很讨厌她。”
我说:“哦,为什么呢?能多说一说吗?”
他说:“她每次都不给我酸奶吃。”
我顿时明白了。我们交代过阿姨,不给孩子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我说:“这样的啊。那我们提前把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放一会儿不凉了你再吃吧。”
他说:“太好了!”他很兴奋,像换了一个人。
在我们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天使在自己的身边,好好的听自己吐槽一下自己的不快乐以及为自己是想出一个解决的方案。但是假如当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自己用能否充当这样一个天使好好的去倾听别人的痛苦,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会的数笑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别人一说起他的什么,我们听着听着就会觉得无聊,倒胃口,想薯高含转移话题,但是其实他们是很渴望自己是他们内心的倾听者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应该就要成全一下别人吗念闹?这样别人也会觉得我们很理解人,是一个值得深交的好朋友。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把他说讲的事情转化为自己的。他现在内心有多苦恼多忧愁,我们要换位思考,好好的去为他想一下,不要回答他问题的时候,频率仅次于一个字哦或者老是各种敷衍的态度。即便有些人特别的无聊,老是重复同样的话。但是因为要尊重别人,我们应该要静下心来去认真地倾听别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其次就是要好好的去安抚别人的情绪。轻轻的去拍一下他的背,告诉他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并且是真正的把问题转化到自己的身上,想出的切实际的解决方案说出来,告诉他可以怎样,然后有回旋的余地,或者是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事情就可以了。
朋友真的特别的重要,你的倾听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所以下一次再也不要随随便便的敷衍别人了,还是发自内心的去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吧。
当孩子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时候,大人最好嘴巴闭住不要说话,等孩子说完了以后再和他分析,也不要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