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方法
1、教给孩子社交规则
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是由于不懂得社交规则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如被拒绝型儿童,有的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积木,他也想玩,跑过去,一把打掉、推倒已搭好的积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欢迎;对某个小朋友表现好感,于是走过去打招呼――给一拳,却把小朋友打哭了;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稍不如意就加以破坏,因此小朋友不喜欢他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交往的规则,如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样用语言请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不能只顾自己等。可以用示范表演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妈妈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让孩子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然后交换角色,让孩子学会冷静处事、大度、合作、分享。
2、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让孩子感到与人交往是有趣的,不论对方是什么人,特别是要与同龄的孩子交往,因为一个人总是要在同龄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而成人对弱小的生命往往给予了莫大的爱和“谦让”,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地位,所以当孩子将与成人交往的准则移到同伴之间时,立刻发生了矛盾。对于胆小害差羞的孩子情形就更糟,孩子受挫后也许会走向封闭。所以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可以定期邀请小朋友到家中做客,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3、民主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社交行为、对儿童活动的指导次数、及父母是否积极地影响儿童和他们在支持儿童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社交地位。我们提倡民主的教养方式,建议父母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或东西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样有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被同伴接受。而且建议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控制,给予孩子温暖,父母也要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为孩子做出榜样。
4、家园共育
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要和教师共同努力。教师是影响孩子最有力的人物,尤其是对孩子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教师的爱中,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快乐地绽放童年!
二、幼儿交往表现怎么写
幼儿喜欢与人交往,而且善于交往,且经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 三维立 同伴的喜爱。受欢迎的幼儿是人们推崇的,他们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其自身的成长、成功铺平了道路,这些幼儿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的社会问题处理者。
幼儿
幼儿,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无论在体格和神经发育上还是在心理和智能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动作发育周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行走了,这一变化使孩子的眼界豁然开阔。周岁的孩子开始厌烦母亲喂饭了,虽然自己能拿着食物吃得很好,但还用不好勺子。
他对别人的帮助很不满意,有时还大哭大闹以示反抗。他要试着自己穿衣服,拿起袜子知道往脚上穿,拿起手表往自己手上戴,给他个香蕉他也要拿着自己剥皮。这些都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幼儿,通常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与1岁以内婴儿相比,身长和体重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
生后第一年身长共增长25厘米左右,1岁后身长增长速度逐渐减慢,1到2岁内全年身长增长约10厘米。2岁以后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左右。1岁以后直到学龄期,小儿体重每年平均增加2公斤左右。通常3岁以前的小儿体重增长较多,3到7岁身高的增加较体重为快。
1到3岁小儿的体型仍为躯干部较长,下肢相对短。由于活动量增加,从外表看,不像婴儿期那么胖,这是正常现象。幼儿头颅的发育与其它部位相比,处于领先地位。1到3岁内头围全年增长2厘米;以后直到15岁,仅增4到5厘米,达到成人的头围。
出生时新生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到2厘米;1岁左右小儿的胸围赶上头围;1岁后至12岁胸围超过头围。牙齿的发育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1岁时婴儿应出6到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应全部出齐。颅囟的变化反映了颅骨发育情况。一般1岁半的幼儿颅囟都应闭合。
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
孩子与同伴交往
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到成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便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伴。幼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交往中心有家庭向同辈群体转化的时期,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幼儿如果生活的家庭温馨、和睦,气氛和谐民主,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家庭成员间的良好关系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家庭中能够感受到爱并学会爱是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相反,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家庭气氛中,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甚至反目成仇,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就会学会争吵、打架等,幼儿与同伴关系也就很难协调。
建议:
1、幼儿同伴互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社会性、良好个性、适应能力、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家长更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交往机会,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串门访友……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方法,鼓励与同伴交往。
2、家长应该了解一些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众心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针对孩子游戏生活中的话题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从而丰富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内容。
3、家长要帮助幼儿树立交往的信心,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努力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4、交往能力是在不断交往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成人应多为幼儿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本月班中主题活动是“朋友越多越快乐”,请家长给予配合,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交往方法,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