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元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6-23 00:23   点击:13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元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我们都知道在宋代的时候,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使得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

与此同时宋朝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广州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了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

其中的“元丰市舶条”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外贸管理制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私人海上贸易则也是在政府鼓励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

后来,为了防止钱币向外流,于是南宋政府在公元1219年的时候下令将钱币改为以丝绸、瓷器等物品来交换外国的舶来品。于是就这样,中国丝绸以及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运输范围也是扩大了许多。

二、元朝中西文化交流

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唐: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游天竺 明:郑和下西洋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东西方经济发展

三、元朝中外交通的路线有哪些

元代

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联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代基础上更繁荣活跃起来。蒙古国及元朝统治者对于宗教只求其为大汗降福,采取兼收并蓄政策。教皇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联合蒙古抗击伊斯兰势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东来,要求结好,并设教堂布教。1307年,孟特戈维诺被教皇任命为大都及东方总主教,接受其洗礼者达六千人左右。欧洲教士也兼营商业,从事贸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来,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他们大都留下了游历记录,有助于欧洲人了解东方,马可·波罗的书对以后欧洲人东行

13-14世纪时,中国运往埃及的蓝色锦缎,其花纹图案带有阿拉伯特色, 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险启发尤大。中国与波斯、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伊利汗国广泛开展。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之学、钞法及雕版印刷术、驿传之制,以及算盘,都传入伊利汗国,有的更向西传播到欧洲,而印刷术可能在此以前已从其他途径传入阿拉伯国家。中国的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火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称为”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西方语言中的茶字译音,一是从福建方音传去,另一则由蒙古西传的北方读音。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知识等,也随着大批东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传进中国,相互起了促进作用。蒙古统治者虽与周边诸国有过战争,但高丽、日本、缅甸、暹国、爪哇等国商船贸易从未中断。元朝原在七处港口设市舶司,后经裁并,只留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三处。中国与高丽之间文士的往来,与日本之间禅僧的往来,都极为频繁密切。制瓷技术也在此时传入暹国。中国旅行家周达观(见《真腊风土记》)到了柬埔寨,汪大渊(见《岛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东岸,这时关于非洲的知识又胜于宋代。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到过泉州、广州。他们的游记,成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

四、元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行省是元朝首先设立的。

五、元朝的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声望威震亚、欧、非三洲。因此,中国与亚、欧、非诸国的交通往来及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有了空前的发展,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

中国的近邻高丽(朝鲜)、日本以及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缅国(缅甸)、罗斛(泰国)、木剌由(马来半岛)等东南亚诸国,都与元朝有密切的联系。高丽与日本派来大批的留学生,许多高丽人长期定居于中国。

南亚的僧加剌(斯里兰卡)、尼波罗(尼泊尔)及印度半岛诸国与中国的交往也很频繁。至于中亚和西亚的波斯、阿拉伯各国,当时都在伊利汗国的统辖下,与元朝的往来更是畅通无阻,十分密切。

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交往,也达到了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深入程度。除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作者马可·波罗外,罗马教皇和法国曾先后派使节来到中国,元朝也曾派人出使欧洲诸国;元朝的使臣还到过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等东非国家;著名的旅行家、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也曾来中国长期旅行,并担任过元朝的官职,他写的旅行记中记载了许多亲眼所见的中国情况。

由于中外交通的频繁,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同时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陆续传到中国,基督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元朝的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在灭亡南宋之前,陆道贸易占元朝对外贸易的主流。元朝的丝绸之路,从敦煌分天山南北两路往西,通向中亚、西亚和黑海北岸。灭南宋之后,海道贸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海运运载货物量更多、来往更便捷、可达到的地域更广。

宋代的海外贸易已十分繁盛,元代海外贸易比宋代还要发达。元朝政府灭南宋后,原在南宋任泉州市舶使多年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降元,元朝政府即任命他为福建左丞,处理泉州一带的海外贸易。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作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元朝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7个市舶司,后经过改组合并,到1297年,并为泉州、广州和庆元三个长期存在的市舶司。广州是我国最早兴起的海外贸易口岸,宋代时居诸港之首;宋元之际,由于屡经战火而元气大伤。

泉州在元代最为繁荣,取代广州成为第一大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泉州全城遍植刺桐,所以“刺桐港”的名声誉满海外,其繁荣程度比宋代的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时,与其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过五六十个,而元代则多至140余个。元代海上贸易的范围,东到高丽、日本,西达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海船从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丁香、豆蔻、胡椒等药物,象牙、犀牛角、珍珠、钻石、沉香等宝物和香料。元代海外贸易的兴旺,是以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为依凭的;同时它又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元代频繁的中外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大大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方面让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以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人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能够学习到外国文明的长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