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主持人大赛属于什么类型的节目?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2-26 12:28   点击:29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主持人大赛》是央视的老牌节目了,1988年就举办了第一届,之后分别于1995、2000、2004、2007、2011举行了第二届至第六届。2019年的《主持人大赛》是第七届,也是时隔8年后的回归。多年来,《主持人大赛》持续为央视及各大卫视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鞠萍、张泽群、王志、曹可凡、刘芳菲、撒贝宁、陈伟鸿、胡蝶等优秀的主持人均是从这个节目中出来的。只是,此前的《主持人大赛》都不像这一届如此火爆——不仅收视率极佳,在互联网上也赢得大批年轻人的拥趸。

《主持人大赛》缘何火爆?其能选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主持人吗?

“比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主持人大赛》的赛制简洁明快,一点拖泥带水都没有。每期节目12位参赛选手,分为“新闻”和“文艺”两大类别,在第一阶段比赛中,前五场比赛每场共有6名选手晋级,淘汰率50%。

比赛分为3分钟自我展示+90秒的即兴考核,结束后由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的分数综合算出,两组的前3名可以晋级。也就是说,每轮四五六号位出场的选手,都是比赛的赛点,他们将直接决定着,下一个被淘汰的选手是谁。

3分钟自我展示,是提前准备的,选手可以利用多媒体和道具。但自我展示结束后,立即进入即兴考核,选手随机抽题,抽到题后立即进入90秒倒计时,基本是无缝对接了。

90秒即兴发挥结束后,评委开始打分,与此同时,董卿和康辉或许会点评几句。专家评分立即就出来了,并实名显示在大屏幕上,哪个专家打多少分一目了然。专家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算出平均分,最后得分是专家平均评分×60%+大众平均评分×40%。成绩公布后,下一个选手马上进场比赛。

以第三期为例,大概95分钟,开头评委和赛制介绍仅用3分钟,片尾的总结就1分钟,12位选手,平均每个人只占用了7.5分钟的时间,而这7.5分钟里,包括3分钟自我展示、1分半的即兴,还有点评和打分。

所以有观众点评说,“这是史上节奏最快的中国比赛节目,不存在之一。”观众已经受够了太多竞技类综艺啰里啰嗦讲故事,以及结果公布前花式生硬的广告插入。央视做节目还是保持着极高的专业度和社会属性,赛制干净利落、广告点到为止、评委惜字如金、结果即时公布,就像专业评审敬一丹说:“我以为比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节目好看并不仅仅是因为赛制,也在于这些选手一个个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比赛过程就像“神仙打架”。能够进入全国60强的,基本功肯定都足够扎实,比赛阶段非常考验人的,在于90秒的即时考核。大屏幕上有1-6个选题,选手随机抽选,新闻类一般是一张最近的新闻图片和简单介绍,文艺类一般就一个主题,要求选手在90秒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评述。这一环节有点像是公务员面试,不仅要言语流畅、逻辑通顺地答满90秒钟,还得确保快速抓取信息、紧扣主题,有内容、有深度、有升华。这对于主持人的积累、临场发挥能力、心理素质都是很大的挑战。令人钦佩的是,每一个选手都是出口成章,虽然评述水平有高低,但一点都不磕磕绊绊。这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央视的“铁三角”撒贝宁、董卿、康辉,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毕竟难得有节目能够将他们仨聚在一块。撒贝宁曾是第三届主持人大赛的冠军,他的控场能力一流,该严肃时严肃,该深刻时有内容,该抛梗时每一个梗都能响,为一档整体偏专业和严肃的节目增添了轻快的氛围。董卿和康辉内行看门道,寥寥数语一针见血,门外汉也受益匪浅。

《主持人大赛》第一期惊艳,但第二、三期看下来,不少人便觉得略微疲劳。主要还在于90秒即时考核的考题,太过于模式化了。文艺类考题,就是三个关键词,“家乡”“传统节日”“晚会主持”。比如考题里有家乡的歌声、家乡的节日、家乡的美食、家乡的亲人等;提到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新闻类考题,主要围绕核心价值观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展开。

因为考题的同质化,导致了90秒评述的风格也过一致化了,都是宏大的主题、颂扬式的表达、正能量的内涵。主持人水平高一些,表达会有一些亮点,如果主持人紧张或者刚好对选题比较陌生,就只能滚轱辘式地说一些空大的、概念化的、正确的话,略微乏味,个性化不足。

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样的选人标准错了,而是说,太单一了。虽说划分为新闻类和文艺类,但本质上还是以新闻主播的标准来选拔主持人。

新闻主播的职责,就是播新闻,他们通过形象、声音和各种非语言符号传播信息、串联节目、表达观点。对于一个新闻主播来说,除了良好的形象外,最重要的是,良好的语言形象。比如你得口齿伶俐、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停顿等与节目内容一致,从而保证新闻明晰、规整、流畅、迅捷地抵达受众。《主持人大赛》非常注重选手的声音的轻重、节奏等。

不要把播新闻看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好像念稿子谁都会。现在很多新闻APP都有机器人朗读新闻的功能,大家可以随意点开一个试试,机器朗读的新闻毫无波澜和感情,干瘪无趣,就像节目中一名选手说的,“她(人工智能)缺少的就是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主播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播新闻了,而是朝着采、编、播于一身的综合方向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将是大势所趋,就比如主播在连线采访时,得发挥自如、得心应手,在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即时点评要有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新闻主播不仅得会“播新闻”,还得会“说新闻”“评新闻”,比如像《新闻1+1》中的白岩松。这也是90秒即时考核的目的。

随之而来的一个争议性问题是,一个新闻主播到底是要凸显个性,还是隐藏个性?主播的角色是要突出,还是应该淡化?

业界的普遍看法是,新闻主播应该冷静、客观、准确、迅捷、密集地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他必须是去个性化的,不能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代入到新闻当中,这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像我国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就认为,“真正的新闻节目,以发布法令、政令、公布文件、文告,传递信息、资讯,传播事件、情况为己任,而不以‘取媚于人、取悦于人’吸引受众,更不应该以‘招欢买笑、矫情邀宠’进行交易。否则,新闻就会变成任人玩弄、改头换面的稗史野文,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

现在看来,这也不是说新闻主播不能有个性特征,毕竟哪怕是新闻类节目,定位也各不相同,有的偏严肃,有的更鲜活,这对于主持人的个性要求也不同,前者要求主持人严肃庄重,后者的主持人也不妨以更活泼的形式客观地播报新闻。只是即便是后者,主持人的个性总体是隐藏在新闻背后,就比如朱广权播新闻,偶尔一些生活类新闻时,他才说上一两个段子,但每一回他坐在主播台前,都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

从这个角度看,《主持人大赛》比较单一、去个性化的考题,是适合用来选拔新闻主播的。新闻主播是在“去个性化”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个性化”传播。

文艺类主持人应提倡“个性化”

现在的问题是,节目冠以《主持人大赛》之名,也专门辟开了一个文艺类类别,但节目对文艺类的考核方式,坦白讲,已经无法适应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了。

什么是文艺类主持?它涵盖的面就非常广泛了,新闻类主持以外的,都可以囊括到这个大概念里。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是文艺类节目,撒贝宁主持的《了不起的挑战》《开讲啦》是文艺类节目,何炅主持的《快乐大本营》《拜托了冰箱》也是文艺类节目。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不那么严谨地将文艺类主持替换为“综艺主持人”。

但《主持人大赛》对文艺类主持人的选拔标准,却依旧停留在《曲苑杂坛》《综艺大观》《同一首歌》的范式里,主持人的身份更像是“报幕员”和“串讲人”,主持人的角色比较程式化,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所以二十年前,文艺类主持人跟新闻类主持人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并非泾渭分明,主持人都得会以字正腔圆的口吻升华主题。

而就前三期文艺类选手来看,除了龚凡在3分钟自我展示时间里以“计算机和诗词”这样比较新颖的内容为主题外(龚凡也拿到了本场文艺类的第一名),大部分文艺类选手的自我展示都紧扣“发扬传统”“正能量”这样的主题。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说,差异化、多样化会更好——因为这也是时下综艺节目的特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