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全管理的五大特点?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2-12-30 05:50   点击:116  编辑:admin   手机版

安全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性

安全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人们生存的需要而长期存在。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是由于旧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消除之后,还会出现新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安全管理要长抓不懈,不允许有时间上的停顿和空间上的间隔。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还由其艰巨性所决定。我国目前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就必然影响我国企、事业劳动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是艰巨的。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低估了这种形势,就有可能做出不切合实际的决定来。

(二)预防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既是我们安全生产的方针,又是安全管理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相辅相成的,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首先保证安全,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将事故和危害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故和危害的事前控制。事故预防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安全管理的归宿点。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企事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1.要根据建设发展,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方针。

2.从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方面,对危险源进行分析。

3.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

4.将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对策。

(三)科学性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自我保护的知识体系。

劳动生产错综复杂,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同一行业,由于生产工艺、产品、设备和材料不同,所带来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也不相同,长期以来人们不断进行各种现象的研究,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劳动生产的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了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单纯的自然社会学科不同。它不仅在本学科内每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而且又与其它各有关的自然、社会科学存在着密切关系。例如,安全管理科学以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为基础理论,又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理论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如事故预测与系统工程学、安全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同样在工程技术方面,如防尘工程,它既要以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同时也要以自然科学的流体力学、气溶胶力学为基础理论,而某些内容又与通风工程学相渗透、交叉。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综合的安全科学,决定了安全的科学性。

(四)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体动力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安全管理中运用群体动力学,是希望通过群体这个环境因素,来促进安全管理,并通过群体进行协调。安全管理中运用群体动力学实现其群众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高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感情。群体内聚力影响着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协调。一个组织内聚力大,各方面的工作都易于开展,同样,安全工作也只有通过团结、协调的群体才能顺利畅通的开展,反之就可能阻力重重。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行为准则,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通过树立安全生产的群体观念,使“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观念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就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群体成员之间要发生交往,相互沟通与了解,进行思想交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使群体更为协调,而各种安全工作也就易于开展和落实。

职工作为一个安全因素,同时又是防护对象,既是安全管理的推动者,又是被管理对象,这就决定了安全管理必须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安全管理的任务

安全管理作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保障,企业管理的内容之一,单位目标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任务。安全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程,并组织实施;

2.力争减少或消灭工伤事故、火灾爆炸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地进行生产。

3.采取安全技术措施,防止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4.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检查活动,努力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消除事故隐患;

5.改善劳动条件,完善防护设施,减轻劳动强度,提供个体防护用品,逐步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6.搞好劳逸结合,保持劳动者良好的身心状态,并根据妇女生理特点,对妇女进行特殊保护;

7.进行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和处理,开展伤亡事故规律性的研究及事故的预测、预防;

8.进行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进行安全管理经验的推广。

三、安全管理的作用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次伤亡事故的高峰,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忽视安全管理或安全管理不能适应生产发展而造成的。经过多次血的教训,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使伤亡事故有了明显下降。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在我国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环境、设备本质安全程度不高、事故隐患较多的情况下,强化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途径,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1.安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安全管理搞好了,就可以有效地保护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潜在危险因素,这些事故隐患如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一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特别是一些生产骨干、技术尖子过早退出生产第一线,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果安全管理水平高,劳动条件好,事故不断减少,就会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增大。

2.安全管理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安全管理是使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基础。这是因为任何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认真解决人身安全健康的问题,又要妥善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安全与生产协调发展。如果不抓安全管理,不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根源,就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秩序。

3.安全管理是满足职工对安全需求的有效途径

安全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职工的安全健康,固然需要自己努力,但是决不能忽视客观条件和因素对职工的安全健康的影响。因此,职工既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遵章守纪,又要依靠企业,事业安全管理功能,抓好安全生产,才能满足职工安全的真正需求。

一、安全科学管理的组织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2. 效果原则效应

3. 反馈原则

4. 阶梯原则

5. 系统性原则

6. 不得混放并存原则

7. 单项解决原则

8. 同等原则

9. 责任制原则

10.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11. 干部选择原则劳动保护干部应具有非常广泛的专业技能,劳动保护工程师应当掌握生产组织、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和系统工程学。

二、安全生产五规律

1. 条件下生产的安全规律

这条规律的实质是,承认生产中的潜在危险,并对制订安全条例及其实施创造了原则上的可能性。这一规律的作用受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它将在劳动保护有组织有系统的机构中,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付诸实现。

2. 劳动条件适应人的特点的规律

人适应环境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限度。这一规律则要求构思新技术或设计新工艺过程,以及解决其他任务时,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必须首先设计操作者的活动,然后才是操作者使用的技术。要重点研究以人为主体的能量系统中的危险及其消除措施。

3. 不断地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指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生产方式的完善,坚定不移地改革劳动安全管理,减少生产中的有害后果。这一规律可视为条件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总规律的局部体现。

4. 物质技术基础与劳动条件相适应的规律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善着劳动条件,但不排除新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的出现,或者有扩大其有害影响的可能性。破坏这一规律,将导致新技术的效果的下降。这一规律的实质是劳动条件的改善在时间上要与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5. 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规律事故防止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它是以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经验是掌握客观事物所必须,将个别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科学整理,明确经验诸事实的相互关系而形成了一门知识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是以人的能量系统为主体,结合外部能量作为附带方面的人的行为科学。与防止事故科学相关的事物相当广泛。首先是行动着的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深入探讨;其次是应用数学的概率论来研究发生事故的几率;第三是作为劳动手段的体系,有机械、电机、化学等工程技术以及设备环境安全化的“系统安全工程”。此外,还必须开拓人机工程,这也是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的门径。安全的科学管理,其目的是以个人或集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地探讨人的行为(Behavior);排除妨碍完成安全生产任务的不安全因素,使之达到按计划进行生产的安全概率为最高。

安全管理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有计划、纲领明确的、方法论正确的基础之上。

这一规律认为,形成劳动安全计划指标是可能的。指标(目标)必须满足现实,对象明确,定量清楚,与客观条件相符,经济而有效,可以整体检查,并能显示以确保安全为目的作用的整体性。 总之,上述五规律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劳动保护都具有计划性质,而且有确切表述的既定目标。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正式设计、投入生产、企业改造和生产改革等各阶段上,要真正保证安全生产,只有在认清和运用安全原则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