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战国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54 2024-05-16 20:40 admin   手机版

一、战国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战国策》语言之通俗.在先秦散文中颇为突出。策士们出于功利目的,其说辞得让人一听就懂,否则,纵为奇策妙计,也不免枉费心机。故《战国策》的语言通俗明白,非常接近当时人民群众的口语,极少生僻的问汇、别扭的句式或怪异的表达方式。即使是引用《诗》、《书》、成语,也能把古语、今语、口语自然、和谐地熔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

二、《战国策》给了我们什么寓意和启示?

战国策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高峰。《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荆柯(战国末年刺客)。他的先祖是齐国人,后来迁居到卫国。他为人豪爽,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他为庆卿。他游历到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也称荆叔。在燕国,他与高渐离、田光交好。当时,秦军已攻灭赵国,到达燕国边界。于是,田光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丹拜他为上卿,想要派他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对燕的进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拿着秦国叛逃将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前往秦国以献图及樊於期头为名,行刺秦王。行前,燕国的宾客都穿着自衣戴着白帽为他送行,一直送他到易水(今河北易县东南)。他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示自己的决心。到秦后,他把匕首藏在地图之中,前去进见秦王。并利用打开地图,请秦王过目之机,手持匕首直刺秦王。但行刺未遂,被杀。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它描写人物的面非常广泛,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无所不有,而且各具风姿。其中尤以“策士”的各类形象最为突出。《战国策》的语言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其语言艺术的总体风格是敷张扬厉、辩丽横肆。

《战国策》记载策士之辞,于一般的比喻、夸张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三、战国策的文学特征是什么?

《战国策》最显著的文学特征是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成功。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发展,《战国策》中策士们纵横议论天下大势的说辞比《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国语》中诸侯大夫间的论辩更加敷张扬厉、变本加奇,记言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战国策》那剥肤及髓的辩驳,推而衍之的铺陈,奔放畅达的浯势,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耐人寻味的幽默,雄肆奇特的夸张等等,共同构成了《战国策》语言敷张扬厉的独特风格。

四、与《左传》相比,《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五、《战国策》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看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战国策》既称战国“杂史”,又号“纵横家言”,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一个新高峰。此书汇集了战国时代一些重要史实和游说谈资,虽有不少“增饰非实”之辞,不可尽信,仍是研究战国历史的基本史料。“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史通•六家》)司马迁也说:“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史记•六国年表序》)从文学角度看,此书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不愧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