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的主要语言特色是什么?
《饮酒》(其五)的主要语言特色是:平淡质朴。
这首诗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但含蕴丰厚,富有理趣。体现出陶渊明领悟到了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真谛。
晋代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中的“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酒二十首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的,它表现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折生活情趣。虽然,全诗语言清淡,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似乎无意为诗,毫不着力,但却流露出浓浓的诗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设问句,朴素自然,揭示了全涛的中心------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脱世俗才感受到的。“心远”二字,乃是淘眼,它点出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两个字本身看,它平实无奇,实则是生花妙笔,与全句乃至全诗意境自然融合,成为点睛之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乍看好似信手沾来,随意而做,细研才悟出,此字乃是诗人之所在。它既表现出诗人正在采菊时,于无意中见南山的惊喜,又使人和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闲适愉悦。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涛人超脱俗的清风峻骨也跃然纸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厌恶污垢官场、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清高隐士的形象。他以菊为友,以山为朋,流连其间,自得其乐。好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怪它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朴实无华的语言,朴素真挚的情感,是(饮酒)一诗显著的特色。陶渊明以他令人敬佩的点石成金的功力,留下了许许多多传神的妙笔。读了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李太摆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的,它表现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折生活情趣。虽然,全诗语言清淡,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似乎无意为诗,毫不着力,但却流露出浓浓的诗情。
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赏析
班级:21中文2班 姓名:杨信 学号:2021410121 电话: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这首诗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但含蕴丰厚,富有理趣。体现出陶渊明领悟到了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真谛。
语言特点,《饮酒》(其五)的主要语言特色是:平淡质朴。一、《饮酒》其五口语化的语言,突显本真生活。二、《饮酒》其五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有音节有韵律等特点。三、《饮酒》其五有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体现的意境,诗歌描写陶渊明归隐后的闲适生活,表达怡然自得的心境。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诗人住在车马喧闹的地方,内心平静得宛如在偏远的深山老林。采菊的陶渊明已经脱离了尘世打扰,一切景物与人都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达到了融合的境界。这其中的“真意”大概是回归自然。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隐士采菊服食的生活,本自采菊,无意望山,举头见到山就在眼前,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在,忘情山水的趣味,意境高远。《饮酒》(其五)表现的是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中描写劳动之余,饮酒微醺之际,晚霞映射,山岚笼罩,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优美景物,以及此情此景下的内心感受。反映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从而反衬出对黑暗现实的鄙弃,以及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饮酒诗在诗歌意象艺术的创造上立意超拔,取象新鲜,平淡自然,真实婉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如鸟、菊(松)、酒等)都有其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例如,陶渊明饮酒诗的鸟意象通过“对飞鸟的向往”和“对归鸟的.思慕”两个方面表达了他的伟大理想和情怀;另外,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菊(松)那种“高风亮节”和“超然物外”的高贵品格凸现了诗人敢于抗争、勇于奋斗的精神;而在酒意象上,诗人在饮酒诗中1方面借“酒”咏怀,另1方面“酒”中求道,展现了自己敢怒敢言、自然任真的英雄本色和名士风流。这些意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情操,是诗人人格的再现。只有将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这些意象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1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
结构上,这首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结构严密又平实自然,正是陶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句叙事,二句转折,三句承上发问,四句以答作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诗人虽然生活于世间,却并无世俗的交往。为何身处人境而无车马喧扰的烦恼?因为内心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以就能远离世俗的喧嚣。这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寄托了作者认为的个体生命应该成为独立的精神主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关系的追求。中间四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性情和高洁人格。诗人酒后微醺,在自己的庭篱下采摘菊花,偶然抬头望见南山,心灵与南山相会,即生相通之感。物我相见悠然,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充分理解到了陶渊明的诗意。佛教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亦是此种境界。“采菊”两句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山气”两句的景物描写则寄托了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意,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欲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