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诗歌意象和手法有那些,请尽可能写全点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1-28 05:27   点击:255  编辑:admin   手机版

诗歌意象和手法有那些,请尽可能写全点

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其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

意象性色彩的概念和表现手法是什么

设计基本是从概念开始的,视象是其表达形式之手法。当然其中蕴藏实用性及艺术性,层面及深度可丛概念及视象形式得知。有些设计历史比较长远的地方,已经把表达形式之效果视为创作概念之主要元素。他们可能比较抽象,但不失其艺术创造性,在创作过程中一种不自觉之“潜意识”成为创作概念之由来,这种方法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及“撞车”的情况。]

如果创作是以“潜意识”之表层思考作为概念是十分危险的。它有如露出水面之冰山,可见及垂手可得,但也只属冰山一角。深度及独特的概念是要往下追寻的。露出之冰峰,虽然容易觅得,但也因此缺乏深度及特点。反之冰山以下的空间是无限的,愈向深处寻找,未发掘之空间及境界也愈浩瀚。对上述之理论,我简称为“冰山定律”在我一般创作情况中,这种定律会被用作最前线构思,尽量寻找另类,将不同的概念演进,希望可以带来多一点新意及惊奇,效果往往会出人意表。

意象性色彩归纳写生训练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范畴,在艺术创作中,她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更强调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充分感受。描绘中强化主观意念,在表达形式上更趋于情绪化、意境化、表现化。写生时多强调有感而发或主观激情的倾泄。常用的手法是舍弃客观实物的具体形状,提取某些形象元素来加以组合、创造。或通过对客观物象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化,使之过度为抽象图形,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表现形式上,它排除了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凭借点、线、面和色彩、肌理等抽象形式组合画面,直抒感情,追求画面的韵律和节奏激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统中国画里墨与色的冲突,在理论上产生极大的不谐调,以“水墨为上”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画在色彩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古代早期壁画对色彩的极大热情和张扬给我们在传统艺术上两方面的启示和思考,意象色彩这个概念的提出,针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的灵魂是意象的,那么,用笔、用墨以及造型方式,皆为意象性。我们古人不把追求模仿对象作为目标,古时候,甚至没有写生的要求,只是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大自然中去体悟造化之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在自然中去目识心记,然后回到画室,依据记忆的印象要求“物我合一”的去感受自然,去创作对象,强调画家个人的感受,默写出自然中景、物、风情。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方式大大地强调意象性创造方式,这时候画家笔下形象完全是融合了他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强调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升华。形成了中国画笔墨、造型的意象性追求的格局。

色彩在中国画的运用,仍然以画家主观感受为主。主观色彩是与写生色彩相对应的提出的,改变传统的设色方式。首先,调整色彩的认识观念,改变“随类赋彩”的原则,变以“四时晴晦”的色彩方式为主观性,意象性,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画家自我感受为基础之上的设色方式,与意象笔墨相适应的色彩观念.

%D2%E2%CF%F3%3B%D0%D4%3B%C9%AB%B2%CA%3B%B5%C4%3B%B1%ED%CF%D6%3B%CA%D6%B7%A8&url=http%3A//artist%2Eartron%2Enet/artistfront/news%2Ephp%3Fnewid%3D27054%26flag%3Dnew%26cn%3D%D2%D5%CA%F5%B9%DB%B5%E3&p=c263cf12a4904eae58bd9b7d09078d&user=baid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