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邀,主动来上一点私货,不喜勿喷。
如我们所知,奥瑞刚允许资料的检证。
同样如我们所知,当发现伪证之后,是直接判负的。
但
传辩是不允许检证资料的。
(当你经过查证,抛出一个结论后,对面信誓旦旦来了一个反例。对方辩友不是啊,南非/津巴布韦/坦桑尼亚 明明就有增产的案例啊,你看哪里哪里,亩产量增长了五百斤啊。当时感觉真是,duang!!!喂你敢不敢把你的数据资料拿来给我看看啊,到底是什么鬼啊。)
在无法检证的情况下,对对方资料的质疑,消耗的时间成本太高,而且很可能没什么卵用。
(你质疑了半天,拿不到实证,打不死人。毕竟李文琦提到的那么憨厚的瞎编,终究是少数。比赛时间就那么短,质询时间还有战术布置的东西要打,问不死的情况常有,而通常这种情况下,评委老爷爷会觉得你吹毛求疵、无理取闹。)
有几场比赛输了之后,真的会去检证对面伪证呢?
(去年我在某校校赛半决赛现场,见到了赤裸裸的伪证,我很愤怒的在赛后提问里质疑,但是似乎比赛双方无论输赢,对此都并不是很在意。而且似乎也不是每个比赛,都在赛后伪证判负的。)
伪证要怎么定义呢?
(很多时候我们准备的比赛,数据是80那就80,可是前面的修饰词明明是A,悄悄变成B;各大门户网站标题党的撰写风格,记者的描述偏差,也极容易造成比赛里的证据和论证效果之间产生出入。有时故意,有时无意,伪的程度,论述的程度,也都有不同,那怎么才算伪证?)
你弱你有理。
(对方辩友您方这个数据/这个例子是错的,真相其实是balabala;哎呀对方辩友,这是我方二辩口误啦,其实是balabala,我们就不要在意啦。…………那要是我们没花大力气质疑你的证据出错,是不是这个“口误”就这么一直打整场了?)
所以理论上,辩论赛可以“说谎”,比如我觉得精神出轨应该被谴责,但是我一样打了精神出轨不应该被谴责的题目。但如同这个问题里大家探讨的,关于证据的真伪,辩论赛是不可以说谎的。圈内人对伪证也很排斥。
可是正如上面所述,即使排斥,这样的说谎,要做到不被人揪出来然后获利,其实很容易,而它的对手,要花上好几倍的力气,可能还收不到一个好的效果,只能吃哑巴亏。
因此,提出私货。
大型国际比赛应该尝试在赛前,要求参赛方将比赛中可能用到的资料、数据、例证,以完整纸面形式交给评委。供评委在比赛过程中随时阅读。(比赛方提供一份资料,由组委会备案多份)
原因如下:
因为传辩的赛事模型,导致交互检证极难实现。但通过提前上交资料,将双方实证交由评委,是一种较好的判断方式;
参赛方在遇到不明数据时,提出的质疑更容易被评委感知,而实战中的攻击是否有效、对方数据和论证是否有被接纳,评委也将更容易去判断;
出现奇怪的数据不再需要赛后的伪证,赛中评委即可随时反向搜索;
对于是否有不当表述、过度渲染,评委将更容易通过参赛方的语言和上交文字之间的对比,有清晰判断。伪证如何定义将容易被交给评委自由心证,虽然这容易引起对评委的进一步攻击乃至撕逼大战2.0,但这总比参赛方,尤其被对方过度渲染、不当表述的一方坑了以后吃哑巴亏,赛后憋屈来的好太多;
口误?呵呵。
以及还有,当比赛中双方数据出现对冲,截然相反两份数据(尤其是两份统计报告)的时候
我通常觉得,因为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有不同的统计范本,所以这样的情况还是可以理解的,不奇怪。
即使我知道我自己所引用的统计结果并没有问题,我也愿意相信对面所引用的数据,至少也是真实的。
既然站上三尺辩台,我希望接下来的45分钟里积极而有意义,我愿意阳光的看待彼此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我相信这不是伪证,只是因为我们立场不同,侧重不同,我们对数据的把握还也不足,统计的规范性确实也还不够,所以我们搜寻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
我更愿意去相信,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质疑上面。
但不乏有人,因为清楚自己的证据属实,所以在场上或明言,或暗示,或直接,或影射的,告诉评委或者试图告诉评委这样的一个信息“他们所引用的统计结果是伪造的”,“他们在做伪证”。
虽然你用的资料是真的,但是我不喜欢你心里的阴暗。
我们可以去分辨哪个统计结果更权威,告诉评委“我这个更权威,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去探究哪个统计的范本更有价值,哪个算法更正确,告诉评委“我这个更精准,更有说服力”。
当我相信彼此的数据都是真的,却遭到对方的质疑的时候。你心里的不信任和这种手段,会大大降低我和你进一步讨论下去的兴趣。
当双方提前交上资料后,有不同数据,那就解释咯。在相信真实的前提下,讨论权威性和准确性,至于实际的真伪,交给评委的判断力,实在省心太多。
最后,主办方需保存每场比赛双方所提交的资料并保存,备案3-5年。
提出这个做法,因为我们总是很反对辩论赛里的“说谎”,但却也总避免不了这方面的“谎言”。无论比赛官方还是民间,国际还是国内。
而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这样的“谎言”,有的时候竟是如此的无力无措,除了自律,竟然找不到太好的办法去应对,然后好人一再吃亏。
提前上交使用资料的方式,可能会比较麻烦。建议从一些四校赛、八校赛等小比赛开始尝试,效果有待考究,但我很期待。
利益相关:
1、2013年福建省省赛决赛,辩题基因改造作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持反方。在明知对方申论所述,关于基改作物增产效果部分实证有误前提下,因为还有任务布置任务需要在质询中展开,只敢用了40秒质询时间简单追问对方实证,然后急匆匆展开本方所布置战场。事后回看视频,那40秒几乎是对方整场最狼狈的40秒。
2、比赛后和评委老爷爷握手,老爷爷认为我追问的那40秒“偏题”了。对,原话是“偏题”。
3、还是那场比赛,当自由辩再次追问关于“基改作物并无增产效果,目前无实证,您方论证有误”时,duang……对方来了一个例子,南非的,闻所未闻。当时的感觉是恨不得和对面说,总不能你说是就是把,我们查了一个月大小资料都没看见过这个,你把论文拿来我看看好不好……
4、某校校赛半决赛,我对那份伪证至今记忆犹新。不过很显然我当时的愤怒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即使那场输了比赛的队伍,即使知道对方证据伪造,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在赛后去质疑伪证。
5、有偏差的描述或者修饰的论据,年轻的时候,我也这么干过。
6、2014年中华辩论联赛全国八进四第四场,双方在场上提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统计结果。我方数据来自网上摘出的2013统计年鉴,对方数据来自买了一本书叫做统计年鉴,书里2013年的数据。当对方拍着书明示评委我们的证据系伪的时候,我忍着想要把那本书要过来的念头,解释了一遍我们的数据出处。当对方第二次拍着书问我们看了这本书这里面,2013年的数据怎么和你说的不一样,明示评委我方伪证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和他继续讨论下去的欲望。当时我只想说:
“既然你觉得我方造伪,那咱们比赛先别打了。咱们下去各自提供资料互相检证。你的资料我相信你,我们的资料你说是伪造的,要是检证完确实是伪造,那我们输;要不是伪造的,那你们输,敢不敢。”
7、当主办方保存每场比赛双方提供资料并保存备案的做法实施后,我家梧桐和他的南京审计学院辩论队,很快就将拥有辩论圈最庞大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