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堂上究竟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

108 2024-06-13 11:57 admin   手机版

课堂上究竟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文章摘要:随着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身感责任重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中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不同,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

一、注重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简岁洞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国与英语国家在交际文化方面的不同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已经以新的英语教学要求为基础,在教学材料和内容上做了调整,文中的对话侧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如: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打电话、表扬和表示感谢等等。这些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一).称呼(Addressing) 称呼方面中西习惯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 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 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 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 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 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 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二).介绍(Introducing)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 。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三).打招呼(Greetings )无论是在中雀并国还是在英语国家,朋友在街上见面都习惯打招呼问候,在这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拦枯英语国家,人们只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来招呼对方,如: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等。在中国,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他们见到外国人时,就会用中国人的习惯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 你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Are you going to work?” 你是去上班吗?等等。对于所有这些问题,外国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你有麻烦了需要他们的帮助。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士到中国来工作,刚开始,她不懂中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一天,她去银行,刚一进门,一位银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500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Campbell和Wale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告棚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1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中国人多从集体或他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而英美人则以个人的好恶或兴趣爱好方面考虑问题,这种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均有表现。

1、对他人致谢的应答

当为他人做了件好事而受到对方感谢时,中国人多从集体责任的角度考虑应答;英美人则从个人意愿和兴趣考虑应答,为他人提供服务,完全出自于个人心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猜友手什么去做呢――这是英美观念。

中国人:

A:谢谢穗嫌你的盛情款待。

B: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或: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英美听到这种应答,他会感到失望。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款待是一种“责任”,是出自于上司的旨意,那就不是对方个人的心愿。

英美人:

A:Thank you for your hospitality.

B:It’s 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2、为他人服务的问话

商店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为他人服务时的问话,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比如到了中国商店,营业员会问:“你想买什么?”;到了图书馆,管理员会问:“你想借什么书?”。但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May I help you?”.一个问的是你:一个问的是我。一字之差,显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

3、课堂上老师问话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是向“你们”提出问题: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是从“我”的角度发问。

4、对待赞扬的态度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只要表示一下谢意即可。

中国人:

A:你工作做得很出色。

B:不!不!差远了。

英美人:

A: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中国人:

A:你这条裙子真漂亮。

B:不!不!不怎么样。只花了五元钱。

英美人:

A:Your skirt is very nic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you like it.

(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1、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刘方的关怀,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暄:Hello! How are you?对方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

2、询问对方个人情况话题

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是亲近的表示,但英美人则认为触犯了他人个人的隐私权。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士见面时不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只能用在学校教师问学生、在医院医生问患者,在法庭法官问被告等场合。至于婚姻状况,也不宜询问,因为发问后有时会使对方难堪。至于工资多少,更是绝对保密。

(三)礼仪习俗差异

1、邀请用语

中国人邀请英美人赴宴时常说:“为了向客人表示欢迎,特备便宴为诸位洗尘。”对方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设“便宴”招待他们,可能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但当他们见到丰盛的宴席摆上来之后大为诧异:难道这是便宴吗?于是有的外宾便不解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2、宴席上劝喝的习惯

按中国人传统,劝吃劝喝是对朋友表示亲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侵权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饭、剩菜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差异,也会造成交际失误,使对方为难。

3、做客之后的告别语

中国人做客谈话之后客人离开时常说:“实在对不起,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这本来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主人时间的尊重。但如果对西方人这样说,他们很容易产生误解:既然你感到和我谈话浪费了我的时间,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无意义的。因此他会觉得受到轻视和侮辱。他们谈话结束时一般说,“It’s very nice having a talk with you.”这样说,双方皆大欢喜。

4、旅游归来告别语

中国人带外宾旅游归来时常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You better have a rest”而英美人尽管确实精疲力竭,但决不表现出来,通常回答:“No!No!It’s a wonderful day!”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学会英语,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与西方人的接触中闹笑话,甚至产生更大的误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本身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中西方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地将文化教学穿插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反差,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一方面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除此之外,让学生看英文电影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惯用的方法,但是看完之后决不能不加回顾,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将某些片段重点加以讲评,解释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讲授语法、句式等课本内容外,还要适当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演一些英语短剧,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应当鉴别出短剧中的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的错误,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学生动员起来,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教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教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真正衔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

[4]梁镛.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