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与现实
1.文成公主入藏2.昭君出塞3.医疗卫生及交通等援藏活动。
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例子
1融合设计的典范
——富有人文色彩的澳门瓷砖街牌
澳门在中葡文化融合的几百年间,确实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事物,现在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报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但中葡文化结合的东西从建筑到飮食文化还是数之不尽的,从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街牌就是一个极好的融合例子。
2本国人,过外国节就是,美国人是世界人们融合的产品!如愚人节。
3日本。文字上日本语集合了汉语,英语等发音。但日本语也自成一派,成为独立的语种。
4印第安文化与欧洲文化的融合-拉美文化 。日本文化与欧美文化的融合 。
5如历史上的契丹,鲜卑族这些好像都已经被欧洲那边同化了,就是lz所谓的融合吧
6 服饰(例如中国人现在喜欢戴一些狼牙项链,就是受少数民族影响;而少数民族就喜欢佩戴珍珠) ;头式(中国人现在流行把头发盘起再用一个发簪插上去,就是模仿少数民族头式,而少数民族的头式也没有以前那么复杂)
7衣着服饰: 少数民族现在也穿汉族服饰。
语言 :汉语的普及,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说汉语。
风俗习惯: 普天同庆中国年。
地区交流 :杂居,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杂居在一起。
食品; 我们日常去超市购买的食品中,有好多就具有民族特色的如清真食品等。
通婚: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很普遍。
思想文化 :象我们现在好多的歌曲中都融入了民族特色。
汉族学着吃抓饭与拌面,少数民族也开始喜欢吃炒菜。
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是经济的交流发展。驴、骡,小麦都是由少数民族经西亚传入中原的,玉米、高梁(也是由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而游牧民族生活必需品则全部来自中原地区。中原的粮、丝、茶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肉类、奶类、油类等产品,构成整个中华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产品。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学文化的进步。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辽南语、燕京语与通古斯语等语系的相互冲击、吸收和锤炼。汉字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内容。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是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汉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同样由周边民族地区传来的磨面技术、烧酒制作技术也被汉族充分利用并得到了发展,从而丰富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中原地区的砖、瓦结构的建筑已被几乎所有的民族接受并付诸实施,而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床、桌、椅等,又被各民族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国之间有着密切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些交流交往始于汉朝时期,唐代时期达到高峰,明清时期仍有继续。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也向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不仅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还将中国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传到了日本。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朝鲜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人民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
这些交流交往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五、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民族融合对民族发展的积极意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通过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美丽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处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七、你知道哪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1)和亲: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
(2)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目的
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常态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路径的重大创新。
因此,弄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及内容,是深入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的首要任务。“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键是“共”字,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九、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例
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都城迁到洛阳,要求贵族与汉人通婚,衣服束发,整个鲜卑族也因此消失,完全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