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社会能力 是什么?
1998年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形势下高职生如何如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引导,适时修正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减少专业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训课时,大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时即能上岗,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2.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使高职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高职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首先,思想上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21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如互联网),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同时,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与企事业单位达成人才需求协议,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双赢”。
最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一方面,对高职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要讲透。让他们在低年级时就有思想准备,以免期望值太高受到挫折时失望就越大;一方面,对高职生就业的优势要讲足,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的放矢的找工作,避免盲目性。树立面向基层、适应市场的就业观念,自我创业的观念;培养主动动的求职意识,竞争与艰苦奋斗的意识;转变只能到国有单位才算就业的观念,转变只到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到私营、民营、个体、乡镇企业、厂矿企业-线和县、乡级基层单位谋求发展。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虽然当前形式比较消极,但至少自己有个目标了
第二 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
第三 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
第四 增强应变性。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