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音
对于普通话导游的导游资格证现场考试考生,如果你的普通话方言音太重,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赶快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虽然有的考官的普通话还不如你标准,但你要清楚每位考官的的耳朵却比你标准的多。
2、语体
在导游资格证现场考试讲解中多用口头语,少用书面语。如果你书面语用得太多,让考官的感觉就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例如,应把“千米”改成“公里”,“真可谓……”改为“(所以,)可以说……”,等等。
3、语速
导游资格证现场考试讲解的语速不宜过快,过快的语速会给考官有压迫感和紧张感,同时也可能会让你吐字不清,让人听不清楚。但过慢的语速也不行,这样不仅会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讲解(通常每人的讲解时间是在6至8分钟),而且还给人以内容不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的印象。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导游资格证现场考试语言表达技巧,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导游资格证现场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及时更新。
导游词怎么说
现场导游讲解又称模拟讲解,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灵活的应变能力,更要有扎实的口语表达能力。现场导游讲解就是对导游讲解技能的一个综合考核,主要考核应试考生的知识范围,讲解技能,仪表仪态等。 现场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就是景点导游辞,我州导游资格考试的现场导游讲解部分试题分为省内州外和州内两大部分共十个景点,分别是黄鹤楼、长江三峡、井冈山、武当山、神农架(省内州外景点)以及清江闯滩、龙麟宫、腾龙洞、土司城、神农溪漂流(州内景点)。这些景点不要说没有参加过导游工作的人,就是在职的导游,大多数也没有将这十个景点走完看完。因此,为了保证讲解,资料的搜集准备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手工作。 好的导游辞必须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丰富的内容是由充实的资料为基础的。在做资料准备的时候,需要对景区景点有充分的认识。 一般来说,我们把所有的景点分成两个大的类型,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讲解资料的准备上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的各项特征入手来做资料的搜集准备。自然景观主要是观形赏景,探寻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物景观的形成、了解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人文景观则偏重于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等。这些,我们也可以叫做是景点的讲解属性。 但是,没有哪一个景点是只具备一种讲解属性的,往往是多个讲解属性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这样一来就要求在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不能只搜集景点某一方面的资料,要将资料搜集全面。 例如在搜集黄鹤楼的相关资料时,首先将黄鹤楼定位为人文景观,其资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搜集。一、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二、黄鹤楼的历史意义,三、描写黄鹤楼的作品及黄鹤楼相关传说。如果将讲解重点定位在黄鹤楼的传说上,那么“辛氏卖酒建楼”的传说,和一楼的巨型壁画就成了讲解的重点。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等就成了穿插和充实黄鹤楼讲解词的部分了。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中,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来搜集黄鹤楼的相关传说,如黄鹤楼建楼的传说,李白崔颢斗诗的传说等。 资料的来源并非只局限于书本,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更多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搜索查询,但是有的资料网络上也不一定全面,就需要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了。 搜集了完备的资料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写一篇精彩的导游词了。强调导游词的写作不是为了别的,主要在于要将资料的书面语整理成口头语,并将资料系统化、逻辑化,使之由分散的资料变成一篇连贯生动的导游词。 由于受现场导游讲解时间上的限制,导游词不可能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应该是结构严谨,言之有物,同时又不失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古人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应引人入胜,内容充实丰满,结尾有力。导游词也是一样,开头吸引听众,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结尾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确定讲解重点,其实就是确定了导游词的中心思想。每个景点景观可供讲解的内容很多,选择一项自己能好好把握发挥的内容,导游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武当山的讲解中,就有很多方面可供选择,有建筑风貌,道教传说,悠久历史等等。如果选择道教传说,就要选择有传说的景点来加以描述,如太子坡,磨针井等;如果选择讲解建筑风貌,金顶不失为较好的选择;如选择悠久历史等,就可以结合武当山道教名山的建立过程和中国道教的发展相结合来论述。 有的时候,讲解重点是比较明确的,如在讲解清江闯滩的时候,其四大特点--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如梦如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独特的土家民俗、游客强烈的参与性--很明显就应该将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作为讲解重点来描述。 也有的时候,讲解重点比较模糊,如讲解土司城九进堂的时候,是以九进堂的建筑特点为主呢,还是以土司制的各种生活习惯等为主?在这个时候,可以确定的是,讲解重点应该首先放在土司制时期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为主,以九进堂的建筑为讲解主线,围绕其展开关于土家族生活习俗的讲解。 在写作导游词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协调转换。导游词的写作来源于书面的资料,但是,导游词是用来讲的,书面资料是用来看的,有的书面语不一定适合用于口头讲解。如“清江,古称夷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故名清江”,这段介绍清江得名的文字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直接拿这个写进导游词,念起来也难念,听的人也不太听的明白,如果改成口头语“清江古名夷水,因为清江水清澈透亮,据说水深十丈也可以分清水底的沙子和石头,所以古代的蜀人给它起名叫做清江”,就要浅显直白的多。 二是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只有逻辑性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逻辑,原意是指思想、理性、规律性等,导游词的逻辑性,就是指写作者本身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的思维规律性。如果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要求导游词中心明确,层次分明,没有前言不搭后语,言辞混乱的情况出现。 “语言的明确是由于思想的明确”,要写出逻辑性强的导游词,首先要整理自己对景点景观的认识,明确表达的目的,确立正确合理的概念;接着需要整理自己对资料的认识,把已经接受的资料内容做一个大概的整理,分清主次详略;然后需要确立表达方法,是平铺直叙,还是加以详尽的描述,是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好,还是用借喻的手法表达更好;最后,就是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看来似乎繁杂,其实也就是一刹那的时间,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所决定的。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躯体。只有明晰的思维才会产生逻辑性强的语言;也只有优美的语言才可以表达精致的思维。 导游词可以是一篇科学的说明文,准确的数据,恰当的措辞才能反应一个景点的特征,导游词是严肃的。导游词可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中心明确,形散而神不散,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带给游客美的感受,导游词是优美的。在导游词写好后,多用逻辑性来反复判断,用口语不断朗诵,才能提炼一篇精彩的导游词。 当然,导游词写的再好,不能好好的表达出来,也是白费。关于口语表达的技巧,在《导游业务》中有很详细的论述,但是在实地表达时,还有一些细小的部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例如很多人一紧张,就会出现一些口头禅“啊、呃、哦、那个、这个、还有、因为、结果呢……”,诸如此类,会大大影响你的讲解效果,即使是一篇好好的导游词,也会因为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大打折扣。所以在现场导游讲解考试前,可以自己反复讲解练习,十个景点的导游词全部背诵下来也是项很艰巨的工程,那么将这十个景点的主要讲解重点和基本情况记熟应该是不太困难的,只不过需要平时多用些功夫才行。 讲解中的感情色彩也是很重要的,太平淡,让人感觉象在背书,呆板无趣;太激动又会使人感觉象在演戏一样,太做作。感情的运用不仅是口语上的,还有面部表情、目光、手势各方面的运用。想象一下,一个语气强烈,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的人,是不是有点可怕?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首先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么个公式: 信息的总效果=7%言词+38%语调+55%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表情在讲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感情的表达,并借以将导游词发挥的更好。面部的整体表情应该有灵敏度,也就是说,要敏捷、迅速的反映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时间稍长或稍短,稍前或稍后都不好。同时,还应该鲜明、真实、有分寸,太夸张,或者太模糊的表达,都起不到感情表达的效果。 象面部表情这样的,我们又称之为副语言。同样属于副语言的还有手势语、体态语等。 手势语一般在现场导游讲解中运用的比较少,其作用一般用来表达讲解者的情感,指示具体对象和模拟状物等。 体态语简单来讲就是指站姿,经常说的“站如松”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在面对考官的时候,千万要站直了,别发抖,缩胸,驼背,摇摆等,或者把手插在荷包里。要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有几个步骤的:1、你要先向游客问好,介绍自己,介绍司机(这是让客人认识的第一步)。2、说明要去的目的地,行车时间,一整天的安排。如果行车时间很长的话要说明有无中途休息(去卫生间)。3、要说明此次旅行的注意事项(如车内卫生、行车安全等)。4、要对所去的景点进行介绍(这是需要具体景点具体分析的)。以上只是很简单的回答了你的问题,因为我不知道你带什么样的团队。我只是把自己带团的过程给你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