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镇寺之宝《僧伽吒经》,万僧长聚,当时最为鼎盛的佛教交流中心,没有之一。
玄奘法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初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往古印度地区,没想到区区十余年时间就由“学霸”华丽转型为最负盛名的“博士导”,没有之一。
(古印度十八国,与现在的印度不同,比如佛教的发源地是尼泊尔,而非印度,现在的印度只是当初的传播地之一而已。)
玄奘法师通过自己的实力,被当时的十八国大乘佛法僧侣誉为“大乘天”。
更以自己高超的学术水平,被当时的十八国小乘佛法僧侣誉为“解脱天”。
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超高赞誉。
被鲁迅先生盛赞为“中华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俗名陈祎(yī,美好),至少可追溯至东汉的官宦世家,受兄长影响舍俗出家,初学后又到大德云集的成都修习佛法。
当时的佛教在中土非常兴旺,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当时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所以造成义理含混的现象,义理尚且不清更遑论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内部分歧越来越大,对佛法的很多理解已经到了难以融合的程度,所以玄奘法师才打定主意造访那烂陀寺,西行之旅不久开始。
求学之旅首先要面对的是沟通问题,梵语的学习非常困难,做为“高等”语言,即便是古印度贵族日日不辍的学习,也要7-9年学成,而且还是水平不高的那类人群。
短短5年,玄奘法师不但翻过了梵语这道门槛,而且因其优异的成绩,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当时的那烂陀寺可说就是现今意义上的佛学院,教师1500人,通晓三藏的大德上千,仅仅5年克服语言障碍并名列前十,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通晓三藏看似简单,其难度只有研究过的人才知道······
戒日王是当时印度地区势力最强的君主,属大乘学人,30米高的黄铜精舍敬赠寺院,对此,小乘弟子强烈不满,以此为导火索后续发生了很多事件,也是这些事件让玄奘法师声名远扬,各国国王邀约不断,甚至险动刀兵。
当时古印度地区的国家很多,戒日王在路过乌荼国的时候就受到小乘僧众的诘问,为何在那烂陀寺建造精舍,又说大乘佛法为“空花外道”(非佛教),并举出《破大乘论》这项新成果向戒日王炫耀,说是大乘学人无法驳倒其中任何一字。
戒日王表示严重不服,于是小乘僧众要求辩经,戒日王欣然首肯,这就愁坏了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因为挑来选去他只能在4个名额中选出3人,并且这3人也并没有把握能够取胜,因为《破大乘论》他们都看过······
最终玄奘法师自告奋勇临危受命,担当起辩经的重任,并在查阅《破大乘论》后,写出1600颂的《制恶见论》,事实证明,印度小乘学人太过自信,以玄奘法师的能力,不是动一字的问题,而是将《破大乘论》统统破尽无余。
(注:玄奘法师只是破除《破大乘论》在义理上对大乘佛法的曲解,并非攻击小乘佛法。)
曲女城辩经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但吸引了七千名专业人士到场,全印度地区十八位国王也都莅临会场强势围观,盛况空前。
在玄奘法师叙述过《制恶见论》中心思想后,请人当场阅读,并有样学样的对大家说,此论若有一字不妥需要更改,或者被驳倒,“愿斩首相谢!”
十八天,整整十八天的辩论实际上到后面几天已经没有人参与辩论了,因为辩无可辩,更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动其中一字,高下立判。
戒日王还礼请玄奘法师坐象游行,接受全城百姓的祝贺与赞美,虽然百般推脱,无奈戒日王以民族习惯为由,玄奘法师只能入乡随俗勉强答应,在戒日王的安排下,玄奘法师的归途竟然有数百条船、数千辆车的“仪仗队”全程相送,规模空前,也是前所未有的荣耀。
自此玄奘法师举国闻名无人不知。
回到长安的玄奘并不安生,李世民得知玄奘回国立刻在洛阳召见。
可不像《西游记》里面的兄弟情深,与玄奘素未谋面的李世民初次见面就给了个下马威,半闲聊半诘问的问玄奘法师,您西去取经为什么不跟朝廷报备呢?(重罪)
玄奘法师则答,我多次表奏,可能是我的诚心和强烈意愿没有被朝廷体察到吧,最终没有允许。
李世民主动岔开了话题,也算给个台阶,说是你出家以后便不问俗务,所以才能舍命求法利益天下苍生。
李世民做为皇帝当时是政治为主,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多次请玄奘还俗充当准军事顾问。天知道谁给他出的主意,玄奘一路西行,对周边国家和地理人文非常熟悉,不是简单的“路过”而已,一百多个国家中,其中有二十多个国家有他的传法记录,(后来的)《大唐西域记》也可以证明,玄奘沿途并非看看而已,现在印度、尼泊尔的众多古迹都是依靠《大唐西域记》找到的,否则就印度对历史的重视程度,天知道还要埋藏多少年,包括众多经书也都是从中国流传回去的。
李世民出于军事需要,希望玄奘放弃佛法“共谋大业”,高官厚禄不在话下,玄奘当然不同意,他自比舟船一旦离水一无是处,就是说他擅长的就是佛学,其他技艺一无所长,以自谦的方式婉拒了李世民。
无论是观战辽东还是三年后的再聚,李世民几次提出,玄奘几次婉拒,对此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一个人物并不重要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行事。
二、无奈的李世民看无法改变玄奘的选择,所以放弃军事目的改为政治团结对象,百忙之中下大力气编纂了《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并请书法家褚遂良亲笔书写后雕刻立碑在大慈恩寺大雁塔底层,高宗李治也是如此,多次让玄奘还俗,而玄奘法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决不还俗,无奈之下的李治有样学样也立碑于大雁塔底层······貌似重视,其实少林译经都不准。
(李世民、李治偏向道教多一些,同样是政治目的,为了打击士族,也是为了凸显血统高贵,自称老子后人。)
虽然面对诸多干扰,但玄奘法师矢志不渝,经手翻译的佛经高达75部,1335卷之多,几乎占据唐朝译经量的一半,为佛教文化传播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