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一档名为《奇葩说》的辩论真人秀节目在爱奇艺上线,这是一档完全由互联网自制、在互联网平台播出的节目,也是爱奇艺试水季播自制综艺的第一炮。爱奇艺为此不惜投入千万,请来高晓松、蔡康永外加自己的首席内容官马东组成超强导师席,各方面规格已达到一线卫视大型综艺节目的标准。接手这个项目的,正是刚刚从传统电视行业整建制来到爱奇艺的牟頔和她的“小朋友们”。马东选择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让年轻人做一档给年轻人看的节目。
《奇葩说》的确显露着当代年轻群体的特质,虽然是辩论节目,形式却和我们习惯在电视上看到的“大专辩论会”很不一样。其论题往往来自网友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奇葩”却很接地气:“漂亮女人拼事业还是拼男人”“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与传统的辩论赛不同,《奇葩说》的现场没有限制、没有禁忌、甚至没有规则。选手可以当面吐槽高晓松的长相,可以直言不讳地声明自己是Gay而且不会结婚,甚至现场向喜欢的男生表白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言论场,其开放度和自由度宽松地让人惊讶。有人说《奇葩说》让人看到了“台湾综艺”那种真实与幽默,但他们忽略了,制作团队的“小朋友们”正是看着《康熙来了》长大的一代人。他们还别有用心地在片头标注着这样的口号:“40岁以上观众请在90后陪伴下观看”。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奇葩说的辩论?
简答:奇葩说是带有辩论色彩的娱乐节目,所以里面的辩论是比较初级的辩论。
为什么说奇葩说只是“带有辩论色彩”的娱乐节目呢?因为这个节目有基本的辩论赛流程,以及观点的交锋,因此说它带有辩论色彩。
为什么说里面的辩论是比较初级的辩论呢?因为大部分选手的大部分发言,仅仅停留在“冲突的观点”,“冲突的事例”,“冲突的价值”上,缺乏必要的演绎和归纳,少有严密的逻辑。
奇葩说是一档娱乐节目,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形式很好,观众完全能融入其中,跟得上节奏,有非常强的参与感与反驳欲望,并且笑料很多,总的来讲,既给了观众欢乐,又给了观众思考,比传统的辩论赛接地气,也更适合电视传播。
有的观众可能认为,马薇薇和颜如晶这类的辩手出身的选手,是不是就体现了更多的辩论成分呢?
是,也不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先得看看一名传统辩论赛的辩手,都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或者说是如何在辩论赛中体现出辩手的专业性。
首先,是大众看得到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包括你的语言,语气,神态,身体动作等等),让观众在极高强度的交锋中,听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包括你的论点,你的论据,你的反驳等等;
其次,是你的理解能力,如何在极高强度的交锋中,听明白对方的意思,找出其背后的逻辑,价值,从而找到交锋点;
其三,是你的思考或者说脑洞,同样一个辩题,如何找到更高的价值点(注意这个高,不是萱萱那种高···而是更容易引起人共鸣,超越对手价值意义的高);
其四,是控场能力,就是要让整场比赛,尽量围绕自己想谈的内容,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如若不然,观众就会更多听到对方的论点和论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被带跑了”;
最后,是查资料的能力,一名辩手或者说一支队伍,不可能是全才,遇到一个辩题,一般第一时间是查资料。这个不是谷歌,百度,知乎这类资料,而是论文,我所在的队伍,一般只查博士及其以上的论文,硕士和本科就算了,都不敢用的。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读下十几篇论文只是基本要求,据上海某一位辩手说,他们曾搞定上百篇论文,真是刻苦啊。这些论文都需要消化,融汇到自己论点中,一方面让自己的论更专业,以免流于骂战,另一方面,让对方反驳的难度增加(你都不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你靠啥反驳?嘴炮吗?)
基本是这些,当然如果要进阶,还有更多的修炼,包括队伍整体的战术,自由辩论的战场组织,大陈词的咂摸等等。
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奇葩上中,薇薇姐和如晶,体现出了更多的辩论成分了吗?
是,也不是。
是,是他们体现出了上述的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不是,是因为奇葩说的赛制,限制了控场能力的发挥,而电视节目的定位,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也限制了辩论过程中的专业性。
坦白说,奇葩说中,辩论初级错误很多,对于辩手来说,可以抓的太多太多,但是薇薇姐他们没有用“你们想象中”的那种方式去抓,比如“对方辩友自相矛盾”“对方辩友循环论证”等等,因为这么打很快就会让大家换台了···
但是我依然要说,这档节目是优秀的,甚至超出传统辩论赛不是一星半点。我并不是说观众都很低级,而是认为,在极短时间内,大规模的逻辑交锋,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跟上节奏的,再加上有很多错误,辩手们早已烂熟于心,一句话就点过去了,没有这种训练经历的观众怎么可能搞清楚你们在讲个毛线?而如果一点点掰开揉碎了,慢慢讲,那么一个小时左右的辩论赛,几乎讲不出多少有用的东西了,时间太短。你告诉我“中国应不应该废除死刑”这么大一个辩题,够养活多少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了?你一场辩论赛一个小时,还一点一点地屡,能屡出多少有用信息?
所以奇葩说的定位决定了,它目前的形态是非常好的,提高观众参与感,让观众能感到自己的思考价值,这就很好了。
前几天评完比赛,送另一位评委回家的路上,我们就聊辩论赛的前景。我们都觉得,其实传统辩论赛应该走小众路线,网络上传得最多的,都是表演赛,搞笑的,其实这不能怪观众,因为正儿八经的比赛,别说普通观众,我们这些打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辩手听着,都非常费脑子,要跟上辩手的节奏,理清他们的思路,还要快速做出评判,真的太费脑子了,而且目前的辩论赛,越来越向着专业性,学术性,大数据量等方向发展,听起来是很枯燥的,没必要拿这东西去折磨观众还硬说观众没有思考能力,何必呢?要知道思考能力不等于快速思考能力,更不等于听懂你们辩论圈的黑话基础上的思考能力。所以奇葩说送给观众,传统辩论赛留给自己,挺好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能从奇葩说中学到什么辩论技巧?
其实也是有的。
1、语言组织能力,看看选手们如何快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试着点下暂停,回应一下他们的观点,可以提高自己的临场组织语言能力;
2、表现力,别小看这个东西,能吸引人,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仔细听你说话非常关键;
3、如果你觉得马薇薇的发言特别牛逼,欢迎加入各类辩论组织,有的东西,真的是要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有所提高的。
送一场在传统辩论里已经算得上非常欢乐的比赛了,节奏依然非常强,我打赌一般观众看完基本都不知道双方到底分歧在哪些地方,更不用说里面交锋都交锋了些什么内在逻辑。
2014年大马星辩2.0复赛 艺人明星vs活泼老僵尸
你看,这么欢乐的比赛,要你参与进去,估计都很困难,而且双方的选手都是圈里实力很强的辩手,而实力不济的辩手,我估计他们说话你都不明白他在讲毛线····所以做评委也挺特么窝火的,两边互相听不懂,评委懂了在下面干着急···有时候还是挺想自己去打比赛的,可是周末还在加班的节奏哪有时间去忙
李翔在评论中提到:
我想问问,拿对方不懂的事实或理论来让他们无从辩驳,这叫哪门子辩论????这不就是耍流氓吗?就好比一个大学生跟一个扫大街的辩论,带着满口的专业术语,这种场景,估计所有人都会不齿吧
辩论赛是一场竞技游戏,当你入场的时候,就代表你同意这个游戏的规则。比如:了解辩题相关背景知识。一个大学生在大街上跟一个扫大街的辩论,满口专业术语,我们会觉得不耻;但一个大学生在辩论赛上跟一个扫大街的辩论,满口专业术语,就不一定了。这个时候,如果这些专业术语和理论,与辩题相关,那么我们觉得这样的做法没有问题,这些术语如果扫大街的不了解,大学生可以为他解释并要求他继续回答问题。而一个辩手在场上满嘴专业术语到底是“辩题需要”还是“在装x”,取决于这场比赛的评委怎么看。这个问题参见你怎样看待“辩论”与“辩论赛”? - 章孜的回答,辩论赛的目的是要说服评委而不是驳倒对手,所以你满嘴专业术语如果只是为了让对方听不懂,显得你很牛X,那么你要小心你的态度让评委觉得你在装X,然后输比赛。这种“你看这个专业知识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来打比赛”的手段,我只有在评新手比赛时间过,稍微有点经验的辩手都不会这么干,因为这一招对说服评委没有益处。而辩手们提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一般比赛都不会出现有一方完全不知道的情况,因为毕竟辩论赛7分准备3分表现,现在的评委们都很重论点,所以大家在查阅资料上的投入非常大,因此对一个辩题的学术背景都会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这也是基本要求。但你说得正确的地方在于,如果一方满嘴专业术语装X,的却让人不齿,并且评委会在评分表上体现出这种不齿的。
归纳一下:
1.辩论赛的目的是说服评委而不是驳倒对手,所以如果你让观众觉得不齿你就输了,一般辩手都不会这么蛮干的;
2.为什么又说辩论赛都是嘴炮没有深度,一边又觉得专业术语和学术理论是装X,太让我们辩手为难了吧?